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旅行 | “建築史上的但丁”造夢未完聖家族大教堂:等待結局的石

旅行 | “建築史上的但丁”造夢未完聖家族大教堂:等待結局的石

日期:2016/12/14 10:42:49      編輯:古建築工藝

最常出現在游人鏡頭裡的聖家族大教堂東立面, 也是誕生立面。 其與西側的受難立面, 南側的榮耀立面, 共同象征了耶稣一生的三個階段, 南立面尚在修建之中

 

文 | 黃薇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3月上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塞萬提斯曾稱巴塞羅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安徒生也贊揚這座城的繁華旖旎有如“西班牙的巴黎”,每年約有多達800萬的游客湧入這座陽光燦爛、海水湛藍的迷人城市。到巴塞羅那有一個重要的理由——看建築,1999年它曾因其豐富多彩的特色建築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金獎,這是該獎唯一一次頒發給一個城市整體而非單個建築。為此殊榮做出最大貢獻的當屬安東尼·高迪。

 


安東尼·高迪

 

高迪被公認為20世紀西班牙最傑出的建築家,他的絕大多數代表作品都落戶巴塞羅那,其中7項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最有分量的便是聖家族大教堂,無論身處巴塞羅那何處,總能瞥見它直插雲霄的塔尖。它也是唯一一座入選世遺的未完成建築。從1882年破土動工至今,聖家堂已建了130多年,何時才能看到這座神奇建築的全貌?最近教堂官方終於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17年聖家堂的頂部雛形建好,外部結構會在2020年完成,到2026年高迪逝世100周年之際,建完最高170米的耶稣塔,宣告全面竣工。到那時,聖家堂將會取代德國的烏爾姆教堂(161.53米),成為歐洲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  31歲接下建造重任  ★

 

 

1852年高迪出生於距巴塞羅那不遠的小城雷烏斯,家裡世代是鑄鍋鐵匠,高迪也做過鍛工,學過木工、鑄鐵、塑模。他對家族事業曾回憶點評道:“我能感受到空間,也看得見它的存在。因為我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鍋匠。他們使我受益匪淺。鍋匠的職業在於從表面塑造出立體:在工作開始前,先已看到空間的所在。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所有佛羅倫薩的大藝術家們,也不外乎是在平面之上創造出空間的雕刻家。”

 

1873年高迪被巴塞羅那建築學院錄取。在學校時,他就顯露出了日後不循規蹈矩的一面。高迪不願意屈從學校刻板的設計練習,常常整天埋首圖書館自學,沉湎於歷史。1878年高迪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他的畢業作品是為一所大學設計禮堂,方案引起很大爭議。母校院長還是給他頒發了畢業證,“真不知我們是把證書頒發給了一個天才,還是一個瘋子,只有等時間來證明一切了”。

 

1878年,也是高迪職業生涯的關鍵點。他結識了巴塞羅那的工業巨子歐塞維奧·古爾,幾家大型紡織企業的領頭人。古爾欣賞高迪的每一個新奇構思,旁人看來瘋狂的想法,在他那兒總能引起欣喜贊歎的回應。高迪視古爾為伯樂:“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思想就像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或熱那亞多利亞家族的王子一樣高貴。”在設計上,高迪可以充分自由地表達自我,而無財力上的後顧之憂。1886年,古爾請高迪為他設計住宅古爾公寓(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不論是從結構、立體,還是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這座建築都充滿著革新”,高迪因而聲名卓著,打開了上層社會的市場。

 

1882年,當地一位有學識並熱心宗教的書商,捐款倡導建造一座聖家族大教堂,於當年奠基開工。建築師維拉被選中,他為教堂繪制了新哥特式的圖紙,但由於造價和決策等問題的分歧,次年維拉辭職,年僅31歲的高迪被推薦出任設計師。

 

大教堂的設計並非一錘定音,高迪在長達43年的設計過程中不停地修改完善,直至生命盡頭。期間他的風格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東方主義摩爾風格,中期是新哥特及現代主義風格,後期則是自然主義。西班牙三面環海,北接歐陸南臨北非,歷史上曾被穆斯林統治了700余年,是基督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之地。豐富多元的環境,讓高迪從不拒絕任何建築風格,皆成為他博采眾長的對象。聖家族教堂就吸納了哥特、巴洛克、伊斯蘭、莫德哈爾等風格的精華,最終融匯成獨屬於高迪的設計表達。

 

1900年之前,高迪主要根據維拉原來的設計意圖進行創作,僅在小范圍內稍加調整。從1900年開始,可能是其他建築作品的成功為他增添了信心,高迪開始大規模地改動教堂布局,才有了今日人們得見的模樣。

 

★  充滿宛如天堂的生機  ★

 

 

從巴塞羅那地鐵聖家堂站出來,遙遙相對的就是最常出現鏡頭裡的東立面。每當清晨它被曙光照亮,寓意耶稣降生人世。聖家堂分為三立面,東側的誕生立面,西側的受難立面,南側的榮耀立面,象征耶稣一生的三個階段。誕生立面是唯一在高迪去世時基本完工的立面,其雕塑的設計均出自建築師本人之手。

 

按照高迪的設想,聖家堂總共將有18座高塔,中央170米最高的那座象征耶稣基督,北面140米的後塔象征聖母瑪利亞;另外每個立面都伴有4座鐘塔,一共12座,代表了耶稣的十二門徒;建築主體中央還立有4座塔,指代著4位福音傳道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當全部完工後,從12座門徒塔上放射的強光將交匯於耶稣塔上,同時照亮整個巴塞羅那的夜空,以象征耶稣所說“我即是光明”,該是多麼燦爛恢宏的一景。

 

為了將教堂做得盡善盡美,高迪煞費苦心地收集制作各種雕塑模型。為了表現被殘暴的猶太國王希律屠殺的數以百計的嬰兒,他還特地去找尋死嬰的形象制成模型,懸在工作室橫梁上觀摩調整;工作人員有時也被拉來當模特,繪圖師奧卡索還記得高迪讓他擺成送信天使的造型,接著雕塑師馬上往他身上打石膏,“我立刻感到一陣翻腸般的劇痛,讓我暈了過去……”因為過於逼真,有民眾把聖家族教堂稱為“石頭構築的夢魇”。

 


受難立面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瘦骨嶙峋

 

受難立面上的16格數獨, 無論是橫著、 豎著或是斜著相加, 其和都是33, 代表了耶稣死亡時的年齡

 

受難立面牆上的符號、 名字, 只有耶稣 (JESUS) 之名用金色塗示

 

南立面現在還在建設中,與之相對的西立面,是在高迪離世30年後才開始修建。雕塑群的風格為之一變:士兵面無表情地對耶稣的死下著賭注、修女們驚恐地看著耶稣被帶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瘦骨嶙峋……稜角分明的線條,大刀闊斧般的造型,冷峻氣氛更切中受難的主題。聖家堂的象征與隱喻無處不在,遍布教堂的各個細節。側面牆上有很多符號名字,應該包涵了很多宗教典故,只有耶稣(Jesus)的名字用金色塗示,從一片灰黑沉重中浮現出來。大門上方還刻有9格的正方形數獨,數字無論是橫著加,豎著加,或是斜著相加,其和都是33,代表了耶稣死亡時的年齡。

 


受難立面的雕塑

 

在聖家堂的外圍流連忘返兜了一圈,踏入教堂更是目不暇接,如同步入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聖家堂的Y型立柱,如同老樹根一樣從下往上逐漸變細,最後變成了枝條縱橫的樹叢伸向天頂,和天頂圖案形成了奇妙的組合,像透過萬花筒定格的缤紛一刻。每個樹杈上又有12星座的標志,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信仰。許多人會在某個剎那,感覺仿佛置身於一片茂密的喬樹林中,這正是高迪希望達到的效果。他的一大設計特色就是模仿自然,“大自然是一本始終打開的書”,“只有瘋子才會試圖去描繪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因小時候患有風濕,高迪往往不能與朋友們一起玩耍,他養成了默默觀察大自然的習慣,中國人說師法自然,於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選擇。巴塞羅那西北有座蒙特塞拉特山,是宗教隱修場所,山體由大量錐形石組成,堅硬的礫巖被風霜流水侵蝕成奇異的肌理形狀。高迪曾為這裡的一處修道院設計禮拜堂,深為觸動,直接將這種特點挪用到了誕生立面的結構創意上來。

 

高迪說,人的創造,不能超越神的創造即自然的高度。因此聖家族教堂再宏偉,也不能超過巴塞羅那最高峰的180米。教堂內部除了電梯,還有旋轉階梯可通往塔頂,大概有120多米高,有雄心壯志者不妨一爬,艱辛登頂後等待你的是巴塞羅那一覽無余的開闊全景。樓梯造型惟妙惟肖模仿了海螺與蝸牛殼的紋理。到了觀景台,俯瞰周邊相對低矮的塔尖,更會驚奇發現半圓形後殿的塔冠是各種造型的麥穗,而外牆三角頂上則盛滿了彩色的果實!更別提聖家堂塔樓和外牆黏附著的“造物天地”,散布角落門楣的蜥蜴、蛇和蝾螈的形象……教堂原來不僅只有莊嚴肅穆,還可以充滿宛如天堂的勃勃生機。細數加泰羅尼亞這片熱土走出的傑出藝術家:高迪、畢加索、米羅、達利,他們的藝術似乎也存在某種隱秘的共通之處:無拘無束的想象力,與熱情天真的趣味。

 

 

在大量運用仿生元素的過程中,高迪還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據說聖家堂所有柱子、門框、窗框、牆角線都是曲線的。即使教堂中一個用於洗手的聖水池,也被設計成裙擺一樣的優美曲線。聯想到高迪另一處代表作米拉公寓(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他私人最偏愛的作品,更是將曲線造型發揮得淋漓盡致。位於格拉西亞大街與普羅文卡大街交接處的米拉公寓,直接讓兩條街道相接的90度角就此消失,整個外牆都有如波浪般起伏,陽台的欄桿扭轉如海草,甚至內裡每個房間的回廊和牆面都似綿延不絕地流動著,讓人驚歎不已。

 

★  腦洞大開的結構創新  ★

 

 

對大自然的敬畏,讓高迪同樣迷戀色彩。“不論過去還是將來,裝飾物都應被染上顏色。大自然呈現我們眼前的萬事萬物,無不具有自己的色彩:植物界、地質學、地理學和動物界中的一切,構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

 

高迪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運用西班牙瓷、玻璃、琺琅、天然石材,將其敲碎後拼接重組,通過顏色的對比、造型的誇張,賦予其強烈的視覺藝術感。最典型的就是1900年他再次和古爾合作的古爾公園(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自然洞穴似的斜柱高架廊、蜿蜒綿延的“世界上最長的椅子”,以及公園大門處實際是排水口的巨大彩色蝾螈雕塑,都彌漫著高迪童話般的想象力,化腐朽為神奇。

 

在聖家族教堂,高迪對色彩的揮灑變成了對光的禮贊。榮耀立面的4座塔樓全部做成镂空形狀,光線能充分透過教堂彩窗灑落人間。彩色玻璃嚴格按漸進色排列,越往上相對越淺。在聖家堂,會經常邂逅彩虹一樣的光幕,紅黃橙綠交織著從天穹一瀉而下,奧秘、曼妙、神聖,似乎真的觸手可及。

 

聖家堂的Y型立柱, 創意來自高迪對大自然的模仿, 如同枝條縱橫的樹叢伸向天頂。 立柱上帶有12星座的標志, 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信仰

 

之所以能讓牆體從承重構件中掙脫出來,自由開窗,提供充沛的光線,是因為高迪浪漫背後從來不乏理性的支撐。聖家堂的外觀帶有哥特式特點,高迪並不排斥哥特式,也從中汲取過營養,不過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哥特式框架已經沒有生命力了,這種結構就像一副不堪重負的骨架,不僅沒能把肢體的各部分和諧地連接起來,反而處處需要拐杖的支撐”,為此他放棄了哥特式形式誇張、壯觀的扶垛和厚重拱璧。但二者都是承力結構,為了解決這一結構難題,高迪也探索了十幾年,他嘗試做了各種力學模型,其中為聖家堂尖頂制作的拋物線模型,是他最有名的實驗之一。

 

高迪腦洞大開地用鏈條和細線編織成網狀結構,在下面系上細小的鉛塊,模擬受力,調整到他認為最合適的力學結構和線條構造,然後在下面放置一面鏡子,相當於把模型整體反轉,這一形狀就成為尖頂設計的基礎。這種獨創的雙曲面拱頂,成功疏導了拱頂的重量,傾斜的圓柱更好吻合了壓力傳遞的軌跡。這是高迪作為建築師,在結構領域的重大創新和貢獻。

 

高迪為聖家堂投入了巨大心血。他年輕時也曾愛好華服美食,熱衷出入戲院、歌劇院,後來變得深居簡出,省吃儉用,有人說主持修建聖家堂喚醒了高迪內心熱忱的虔誠。他曾經斷言:“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精神上是脆弱的,不健全的。”高迪終身未婚,自言“為避免陷於失望,不應受幻覺的誘惑”。從1914年開始,他不再接手任何新的建築設計任務,而為聖家堂的建造傾注全力,他搬到教堂地下室居住,每天早上5點,准時出現在施工現場,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

 

直到1926年某天,高迪在教堂附近被剛開通的有軌電車撞倒。因為衣衫褴褛,他被當作流浪漢送到窮人醫院,在那裡不治身亡,留下了僅完成1/4的聖家堂。兩天後,他才被人認出身份,遺體最後安葬在聖家堂的地下墓室。巴塞羅那的市民紛紛湧來為他送葬,在教堂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  最大問題是經費問題  ★

 

 

高迪一生留下諸多驚世駭俗的設計,但在生前,他並不為業界所承認。當時建築設計界功能主義思潮盛行,高迪的極度浪漫主義反而為人诟病。20世紀50年代隨著人們對“有機建築”“後現代建築”地深入探索,高迪的獨特魅力漸為人有目共睹。1948年紐約古根海姆現代美術館為高迪舉行了隆重的回顧展,著名的當代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稱他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巴塞羅那大學還專門成立了“高迪系”。

 

而回到當年,畫家達利是當時唯一公開支持高迪的人,堪稱忠實粉絲。達利曾形容自己站在誕生立面前的感受:“我聽見一陣嘈雜的聲音,它越來越尖,刺向天穹而去,直到與天使的小號聲交織一起,形成一片喧囂,只片刻,我便抵擋不住了。”他後來於1933 年發表文章《論現代建築風格驚人的、可食用的美》,用達利式的語言極力推崇高迪的建築:“人們通過一些溫軟的門進入洞穴,它們乃是用小牛肝制成”,而高大的柱廊則是“猛犸象的巨大神經”。20世紀20年代包豪斯建築一統天下時,高迪被認為是反對包豪斯的最強音,甚至有激進者要求將其作品全部推倒。有觀點認為達利的支持引起了全世界對高迪的注意,讓其不致落到岌岌可危的境地。

 

但高迪還是沒避開1936年的騷亂,西班牙內戰爆發,高迪的墓地甚至遭到襲擊和縱火,除了助手及時帶走的一些照片,工作室中一批寶貴的設計稿和模型都不見了。聖家堂東立面的天使雕塑被毀損,4座高塔得益於一位機智士兵的阻攔,躲過了被暴民炸毀的命運。當時首席建築師蘇格拉內,頂住了強烈要求教堂停工的社會輿論壓力,和一眾跟高迪工作過的專業人員一起研究了大量舊照片和資料,憑著拼湊的石膏碎片和對高迪幾何學的理解,逐步還原高迪的設計圖紙。受內戰和二戰的影響,聖家堂修建工程直到1954年才再次動工。

 

高迪生前總是在施工中不斷觀察推敲,不厭其煩地修改方案,完全不顧工作之浩繁,也不擔心這輩子做不完,因為“我的客戶——上帝,不著急”。中世紀大教堂的建設往往要持續幾百年,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時間早已大大縮短。高迪完成聖家堂第一座高塔時,連起重機都沒有,如今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運用讓教堂的建設如虎添翼,比如石料可由計算機控制的鑽機打磨成形,而不必像20世紀一樣耗時手工打磨。

 

聖家堂之所以拖了這麼久,主要原因是經費不足,修建費用沒有專項撥款,全部來自門票收入和捐款。高迪在世的最後時光,也為此勞神,工作之余出門,往往也是為聖家堂的工程募款。據說一些親友後來一見到他便扭頭離去。高迪在去世前就將所有財產捐給了聖家堂。1998年他被紅衣主教封為聖徒。目前聖家族教堂的最大資助者來自日本。通過贊助工程,大批日本青年建築師被派來實習。

 

聖家堂首席建築師的接力棒已傳至第9代。高迪將聖家堂看作是一座“地中海的哥特式古希臘神廟”,流露出對崇高的無限向往。他曾被稱為“建築史上的但丁”,聖家堂的恢宏生動,恰如文學上的鴻篇史詩。伴隨著潮水般的拜谒者,這部充盈著傳說神話、幻想與光榮的石頭史詩,仍在不停歇地生長。

 

(參考資料:菲利普·蒂博《高迪:富於幻想的建築師》、柴子文《世間不再有高迪》、蔣紋《現代建築的另一座燈塔——聖家族大教堂的設計解讀》等)
 

(來源:微信號國家人文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