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解析古代人為何在古建築上面使用吉祥物龍

解析古代人為何在古建築上面使用吉祥物龍

日期:2016/12/15 1:30: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屬於水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說文》: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鱗蟲”即水蛇、鳄魚之類。後世帝王不再紋身,但黃袍上的龍還是細長蟠曲的蛇形之身。《說文》:南蠻、東南越,蛇種。《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雲如龍。這些記載表明帝王身上的龍紋來源於越文化的蛇。自古龍鳳連稱。龍為雨,鳳即風。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龍(與“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傳說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若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能走,亦能飛,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琉璃瓦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傳說中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  漢字(繁體)“龍”
虎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一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龍生九子

老大赑屃(bixi)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ulao)   
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āotie)   
老六趴蝮(bāxia)   
老七睚眦(yazi)   
老八狻猊(suānni)   
老九椒圖(jiāotu)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獍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傳說中,龍性淫。與牛交合,生麒麟。與鲲交合,生蛟。

    大興縣禮賢鄉有個村莊,相傳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龍頭”。原來這個莊的北面有一道沙崗,是歷史上永定河泛濫淤積而成的。後來在沙崗前建了一座廟,廟前有兩個泉,如同龍眼。由這個廟演變成村莊,就取了“龍頭”這個名字。

    龍頭上有龍嘴、龍眼、龍角、龍須。在北京的龍地名中,除了不見龍角以外,還真有龍眼、龍嘴、龍須的地名呢!昌平縣高崖口鄉小碾村有一常年吐著甜水的泉就叫龍眼泉。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須溝的美名。

    在房山區周口店西,因山上盛產中藥龍骨而得名。哪裡經常發生河水泛濫,人們就在附近修建龍王廟,祈求龍王爺攘災保佑。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而浙江省龍泉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龍的雕刻數不勝數,龍的形象就非常多見。天安門華表上的蟠龍、故宮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階、北海的九龍壁、北京孔廟的飛龍丹陛、曲阜孔廟的雲龍石柱等等。這些龍雕。一般屋頂的脊線兩側通常有龍頭突起,叫做鸱吻,上面排有12個窯冶造型。一端塑上一個龍頭,就成了“龍牆”,也別有趣味。

    古建築遭受雷擊的記載卻很少見。當然即為迷信說法。不是神靈保佑,而是龍舌”的保護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