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盛世重建:武漢石觀音寺正式獲批為宗教活動場所

盛世重建:武漢石觀音寺正式獲批為宗教活動場所

日期:2016/12/14 11:53: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石觀音寺已經開始著手規劃,設計稿正在調整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武漢市民宗委關於同意設立石觀音寺(佛教)為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批復(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千年古剎: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的石觀音寺,原名石觀音閣,又名大士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聯合村,始建於唐代天啟三年(公元887年),距今已有1128年歷史,屬臨濟正宗十方叢林,歷43世而終。據黃陂縣志記載,該寺鼎盛之時,可容納僧眾達八百余名。

石觀音寺歷來為武漢周邊省市民眾所倚重,觀音靈驗,超逾諸方,中原九省,遞相朝供。寺院曾在南宋的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為元兵所毀。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4年)及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均有大規模修復。二戰前後,寺院再度遭毀,隨即又為周邊的民眾自發修復。

建國前後,寺院幾經曲折日趨飄零,現今石觀音寺僅存數間臨時的鐵皮房,以及一尊當代天啟年間刻制的、已被重度損壞的石觀音菩薩像。然後周邊民眾為重建道場的奔走籌措卻一直未曾間斷。

石觀音寺記載和見證了武漢黃陂地區歷代、尤其是近現代的歷史興廢,見證了戰火連天的中原地區的滄桑際遇,同時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周邊民眾為自己的信仰所作的堅守。觀音菩薩的精神在這裡一直激勵著周邊民眾勇敢樂觀地生活,慈悲善良地處世,也一直是周邊農村和城區誠信契約機制的重要提攜和保障。

千年相托付,無盡觀音緣

該寺在其地理區位上,從古至今有著無盡的觀音因緣,據傳這裡時常出現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各種神奇感應,正所謂“觀音靈驗,超逾諸方”。不僅寺名被冠以“石觀音”之稱,寺院周邊的土壤也被冠以“觀音壤”之名。有不少人因為家中親人重病,至此禮拜祈禱以後,就把寺院所在的荒山上的土,抓一捧回去,兌在水裡面燒水,服下之後,重病即得以痊愈。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為周邊民眾所口口相傳、代代相托。

石觀音寺現址所在街道名為“六指街”,關於“六指”,有志雲:“以標月指,大悲提持,由六度門,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菩提!”

敦煌壁畫中的“六指”造型

如今,寺院前方公路上的橋梁亦被冠名為“觀音橋”。每年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誕生日)、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日),周邊的民眾自發到這裡集會,進行禮拜祈福,規模往往達幾百乃至於上千。

寺院曾有楹聯大家聞楚卿撰寫了贊歎觀音菩薩功德的對聯:“似實若虛,水月觀從無處起;疑非卻是,慈悲音自妙中生”。又題有:“即色即空,現菩薩身而說法;大悲大願,指恆河沙以為期”。此皆聯壇傑作,脍炙人口,傳誦久遠。

熱誠期待得以兌現,殊勝因緣得以見證

獲悉石觀音寺正式被批復為宗教活動場所的消息,中華文化促進會佛教文化中心副主任明賢法師欣然表示:“石觀音寺的恢復,將使地處中原腹地的武漢三鎮,得到這個道場佛法甘霖的滋潤!非常榮幸能夠來見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見證禅門臨濟正宗未來在這個道場的傳承與興盛,見證國家宗教自由政策的切實貫徹和地方政府對民眾信仰訴求的關懷!”

據悉,“石觀音寺公眾微信平台”將於2014佛成道日正式啟用,該平台將用於弘傳禅門臨濟正宗的正見法義,關懷諸方民眾的信仰歸宿,並及時發布石觀音寺的重建進程相關信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