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從廢墟上站起 雲南創新災區重建思路

千年古鎮從廢墟上站起 雲南創新災區重建思路

日期:2016/12/16 18:44:02      編輯:古代建築
  一年多時間,一座千年古鎮不僅從廢墟上頑強地站起,而且命運的軌跡神奇般地逆轉而上。 
  2006年的7月22日、8月25日和8月29日,雲南省鹽津縣連續發生三次破壞性地震。重災區豆沙鎮老街上,處處瓦礫,240戶人家中,有135戶需要重建。

  2008年年初,記者在古鎮街頭看到,建築工人正忙著雕琢仿古牌樓,新蓋的灰瓦白牆的臨街店鋪人頭攢動,購銷兩旺,與小鎮擦肩而過的水(富)麻(柳灣)高速路正在加緊施工,好一個生機勃勃的風情小鎮!

  鹽津縣縣長李疆說:“堅持科學發展觀,民生為本,豆沙鎮的災後重建體現了全新的思路。”

  要為跨越發展打基礎

  鹽津縣地處烏蒙山區,是國家重點扶持縣。鹽津地震情牽中南海,中央領導同志曾兩次批示。雲南省委、省政府也5次開會研究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省委認為,全省地質災害多,且多發生在偏遠貧困地區。災後重建,不僅要幫災民建好房子,更重要的是結合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一盤棋”,幫助災民找到一條發展致富的路子,打下跨越發展的基礎。

  “鎖鑰南滇,咽喉西蜀”,豆沙鎮自古就是內地入滇的要沖,境內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秦開“五尺道”上留下的馬蹄窩,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唐代摩崖石刻,傳奇千古的僰人懸棺,還有懸崖峭壁上開鑿出的石門大堰,更是讓人看得驚心動魄。

  用科學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豆沙鎮的家底,決策者眼前為之一亮。縣裡決定將豆沙鎮的恢復重建與特色旅游開發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建設,讓豆沙鎮的旅游業“一年打基礎、兩年求發展、三年樹品牌”。

  “窮山惡水”變“金山銀水”

  要把“窮山惡水”轉化為旅游資源,巨大的開發投入哪裡來? 

  雲南省級財政首期拿出資金4997萬元,支持並配套資金恢復重建22個項目,涵蓋了交通建設、基礎設施、民居改造、社會事業等。鹽津縣也自籌千余萬元,恢復改造特色民居。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四川萬泰集團帶來了8877萬元,投資豆沙鎮開發。公司葉大春經理信心滿懷地說:與周邊的水富大峽谷、大關黃連河瀑布相聯接,豆沙古鎮將成為滇東北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節點。目前,豆沙鎮恢復建設和旅游開發項目已躍升至45個,總投資1.5億元。 

  豆沙鎮“由皮到瓤”打造旅游名鎮。地震前的石門村委會,如今換上了“石門社區”的牌子,社區裡文化站、衛生院、警務室等一應俱全。看到了旅游開發的前景,居民們紛紛做起了旅游的生意。在自家“大眾茶館”前,村民嚴盛花高興地說:“‘小土雞’一下子變成了‘金鳳凰’!”

  黨和政府是群眾的依靠

  雲南省委、省政府把重建家園的現場,作為檢驗地方黨委、政府執政能力的考場。鹽津縣每月至少要開一次恢復重建現場辦公會,省、市督查組、工作隊進鎮駐村,完不成任務不出村,群眾生活沒保障不撤退。

  一流的工作帶來災區巨大的變化。震後100天,鹽津縣的民房恢復重建就全部告竣。如今的豆沙鎮,省級投資、配套的22個項目,去年底已投入使用;當地自籌和招商引資的23個項目,大多處於掃尾階段。連接豆沙鎮與213國道的土路,過去坑坑窪窪,震後省政府出資1100萬元改造,如今水泥路面坦蕩如砥,車水馬龍。

  三次到過豆沙鎮的雲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恆對記者說,2006年9月13日到豆沙,看到的是一片廢墟,群眾滿面愁容;2007年1月19日再到豆沙,看到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而今天的豆沙,民房煥然一新,街道干淨整齊,處處歡歌笑語。

  當年不讓拆危房的黃鵬程指著自家新居說:“共產黨是老百姓的依靠,有了黨的領導,我才能住上新房,才能看到豆沙鎮的今天呵!”

  [記者感言]

  作為地質災害多發地區,雲南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創新災後恢復重建思路,探索出農村災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寶貴經驗,贏得災區群眾由衷的稱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