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塔山漢代土城遺址遭“蠶食”嚴重
日期:2016/12/14 11:06: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我們村東遺留有一段漢代的土城城牆遺址,最近幾年裡,附近村民在遺址上取土開荒種植莊稼與蔬菜,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牆遺址遭到嚴重蠶食,如果不再加以保護的話,土城遺址很有可能在村民的不斷破壞下消失。”日前,贛榆區塔山鎮土城村三組村民張先生向本報熱線反映,該村東遺留的一段2000余年的土城城牆遺址遭到蠶食嚴重,殘存的古城牆遺址亟待保護。 張先生反映說,土城村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文古跡隨處可見。最為壯觀的莫過於建於隋末唐初的土城城牆,城牆高10余米,牆基厚度達數十米。隋唐演義中的著名大將羅成就戰死在這裡,並葬於土城村北面,羅成墓至今還在。土城遺址位於塔山鎮駐地土城村,是縣內漢代三大古城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考古工作者實地考察,土城古遺址的城牆是用土夯成的,兩面用夾板,中間用繩連接一層層夯上去。現在留下的古城牆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見當年系繩的繩眼,層與層之間的痕跡非常明顯。從城周圍漢墓群,出土了大量漢代青銅器、漆器和陶器,可見當時的土城一定很繁華。現存的土城古城遺址分為兩段,西南角與東邊各有一段古城牆。最近幾年裡,村東邊的這段古城牆遺址不斷遭到村民破壞,附近村民在土城遺址上取土使用,還有的村民在土城遺址四周開荒種地,最東端的一段土城城牆已經被取土的村民人為挖斷,城牆遺址四周如今被村民種上了莊稼與蔬菜。張先生說,土城遺址已經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土城發展的歷史見證,隨著破壞的程度不斷加大,好不容易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很有可能在村民的破壞下消失。 接到村民反映後,5月24日,記者專程趕往土城村實地調查。從莒都路向西沿著一條菜園間的小道往前走,可見一段地勢略高的農田,那略高的農田,殘存的古城遺址就在農田包圍之中。記者在現場看到,古城牆遺址高約4米,寬約十余米,東西長約50米,遠遠望去就是一座巨大的土丘。東端的遺址上被開荒成了一塊平整的土地,土地上種植有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土城遺址北側有一條長長的污水排水溝,溝裡存有很多污水與生活垃圾,走近排水溝明顯能夠聞到污水散發出來的臭味。土城遺址南面也被村民開發成了土地,種植的三四壟花生長勢正旺,土城遺址西面北側成了垃圾箱存放所。西頭也被村民開荒種上了作物。土城城牆上面植被茂密,如果不是知道的話,很少有人能夠想到這個巨大的土丘竟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漢代古城遺址。 張先生告訴,據文獻記載:“土城城內為棋盤街,共占地54畝,南北四條街,東西也是四條街。南北東西各長800公尺,牆外有6米寬的環城路,環城路以外有近40米寬的護城河,護城河上還設有吊橋。土城城牆頂寬4米,靠外一面有磚垛,磚垛長2-3米,磚垛間隔5米”。據說,為了躲避戰亂,周圍72個村的村民都能到城內暫住,因此,據說城內共有72眼水井。土城內的地名也頗有講究。城內西北角有一塊地叫“小牢”,有塊地方叫“大堂”,這說明當時土城並不是一個小村落,而是一個城池。城門沿是磚砌,門為拱形,城門屬木質材料,用鐵條箍成。每個城門洞裡有一門鐵鑄的大土炮,裝火藥和碎犁铧鐵片,以對付攻城之敵。一位年逾八旬的張姓老漢所,上世紀三十年代土城古城還是相對完整的,東西西北各有城門。到了1943年春夏汛期,城牆全部倒塌。再加上後人文物保護意識不強,不斷從城牆取土,才致使古城牆受到了嚴重破壞。 張先生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時期,由於村民會私下到土城遺址上取土建房使用,導致古城牆只剩下現在不到60米長的一段。雖然20世紀90年代,文物保護部門將土城遺址列入保護單位,但是附近村民還是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特別是最近幾年時間裡,附近村民在土城遺址四周開荒種植作物,東端一段城牆已被人為徹底挖斷。張先生說,據民國《贛榆縣續志》記載:“今莒城有二,又有土城。”此處可能就是土城城址,但總體布局情況不詳,現存殘垣二段,一段在村東,長160米,寬約10米,殘高6米,系板築夯土,夾眼清晰,上下相距約0.9米,左右約0.75米,夾眼直徑0.12——0.15米。另一段在村西南,殘存一城角,東西長13米,南北長16米,寬約10米,殘高6.5米,夯築情況與村東殘牆相同。文化層厚約3米,采集到弦紋、繩紋筒瓦、板瓦殘片及殘銅鏡片等。他說,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土城遺址是不可復制的古代遺跡,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護的話,用不了多久時間,這段歷史悠久的漢代古城遺址很有可能消失。 圖片為:土城遺址東端的現況;土城遺址北側的污水溝;遺址西端北側的垃圾箱;遺址南邊村民開荒種上了花生;遺址西頭的現況。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