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龍頭街將重建“龍泉古鎮” 再現朱自清等名人舊居
日期:2016/12/16 18:12:33   編輯:古代建築復原小橋流水青石板路景觀,再現梁思成朱自清等名人舊居
0
0
老房子裡的古稀老人回憶往事 (記者 付興華 攝)
0
0
桂家祠堂不幸損毀於一場火災 (記者 付興華 攝)
0
0
李家大院如今成了茶室 (記者 付興華 攝)
說起龍頭街,可能沒幾個昆明人不知道——那裡有菜品好吃的小館子,那裡曾經可以趕街……但是,有多少人注意過那裡還有許多文物保護建築及許多名人的故居?
曾經的龍頭街兩側都是很有特色的古老民居,屋內是雕梁畫棟的屋檐和窗棂,甚至還有遠來的燕子窩居屋頂下,如今這樣的建築已經屈指可數,更多的已被鋼筋水泥的建築取代;曾經這裡的居民們過著趕集、聽評書、喝大碗茶的閒適日子,但現在他們居住的環境質量不高,面臨著生活的轉型。
或許正是這些,促使龍頭街的改變。根據昆明市盤龍區對“龍泉古鎮”的規劃,這裡將來會是一片古建築、青石板、小橋流水的模樣,將可能是昆明市最大、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區。
存留古建築屈指可數
“在我小時候,那裡就是茶鋪,是全村最好玩的地方。”今年39歲的李財在龍頭村裡土生土長,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無遺憾和懷念,甚至一遍遍地強調著。在他的記憶裡,曾經龍頭街的樣子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唯有這個茶鋪記憶猶新,“那時還是小娃娃,干不了什麼,吃了飯就趴在茶鋪桌上聽人家講評書,那麼大的方塊(驚堂木)往桌上一拍的時候,心都跳出來了。”李財的描述讓人眼前不由浮現當年茶館的樣子——古樸的建築裡,幾張懷舊的木桌椅,一襲紅布掀起歡愉的飯後余興。但是,現在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兩層樓磚混房,全然沒有當年的精彩,甚至還呈現出一絲衰敗的氣象。
這樣的情景在龍頭街附近已經不是個例,龍頭村裡只剩下4處古建築,在整個龍泉鎮也僅余14處。李財家的房子就是在10多年前大家“流行”翻建時被迫拆建的,“因為鄰居的磚混房快把我家擠垮了,不得已只能把自己家的古屋也拆了蓋成磚樓”。
也正因為如此,仍然存在的“李氏民居”成為“熱門旅游地”。這個“前三後三”式的民居如今既住人,又是對外的麻將室,但還保持著古建築的風貌。“又有人來拍了,跟人家好好說說。”看到來人,村民們已經習以為常地打趣房東,而房東老遠就開口介紹:“這個房子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67歲的李紹軒翻出已經泛黃的老爹照片給記者看,這還僅是第二代房東,迄今為止,他們家已經有6代人住過這個房子了。“如果不是沒有錢,可能現在連這個房子也不在了。”“李氏民居”因為李家人當時的貧窮而保留下來,被盤龍區文化區在今年6月掛上了“昆明市盤龍區文物保護建築”的牌子。
與占地約300平方米的“李氏民居”相媲美的“桂家老屋”和“桂家祠堂”就沒那麼幸運,去年一場火災燒去桂家幾乎所有的古建築,如今已人去樓空。
充滿韻味的歷史古鎮
“歷史上,龍頭村是昆明北郊唯一的農村集市,當中一條南北走向、長約100米的狹窄小街就是龍頭街,很早以前,這條街是昆明通往雲南北部嵩明、尋甸、昭通及四川的交通要道。”年紀較長的李紹軒回憶起當年的“繁榮”:街道兩邊都是如他家一般的古建築,條件差一點的是毛坯房,每隔三天趕一回街,路兩邊全是館子、賣東西的,各處的人都來趕街,熱鬧得很。如今街子早就散了,但龍頭鎮的歷史未散。
千百年來,龍泉居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留下眾多文物古跡,現有省級文保單位元代鹹陽王賽典赤·瞻思丁墓、區級文保單位龍川橋等。時至今日,這裡還保留著很多名人故居,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舊居、聞一多和朱自清曾經合住過的舊居、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含馮友蘭舊居)、中國營造學社舊址等。可以說不僅是龍泉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鎮,而且就其現存規模和文化內涵來說,在昆明市也很少見。甚至連已經焚毀的“桂家老屋”都被列為區級文保建築。
改頭換面重塑古鎮形象
如今,龍泉鎮變身的方向已經較為明確,相關部門有意將龍泉古鎮全長5公裡、街面寬6米、占地5.25平方公裡的范圍打造成昆明市最大、最便捷、最深厚、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區,以及沿江風光秀麗的生態景觀、田園風光、山林風光和文化旅游休閒旅游區。能吸引本地市民經常來玩,也能成為中外游客必游景點之一。但龍泉古鎮現有的風貌及文保建築不會破壞,甚至會增加或再現如“一顆印”式樣的昆明的代表性民居。將歷史上就曾有過的“龍泉古鎮”說法變成現實。現今的龍頭街、寶台山、桃園村、金汁河、松華壩、盤龍江、龍川橋等地會囊括其中。
從將來“龍泉古鎮”的設計效果上不難看出,未來的“龍泉古鎮”將徹底擺脫現如今龍頭街給大家留下的印象,變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形象,有些類似麗江大研古鎮的風格。屆時將有l/3的文化旅游街區、1/3的生態景觀區、1/3留作開發商創意使用或作旅游區配套基礎設施或其他功能。在盤龍江東岸將修築一個沿江公園,公園呈狹長帶狀,可置文化旅游長廊於其中,展示雲南古建築藝術,並可能在金汁河與盤龍江之間開鑿大型溝渠,或許還能泛舟其中,穿梭在古橋之下、水鄉之間。
據了解,項目總投資將分3期進行。第一期,“史語所”舊址維修改造及紀念館建設;第二期,把寶台山及周圍文物控制范圍建成文化旅游商城;第三期,以昆明抗戰時期文化名人紀念館和寶台山文化旅游商品城開發建設為核心,將把龍泉鎮龍頭街建設成“龍泉古鎮”。(記者 陳潔 實習生 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