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中國古建“守護人”的執著與夢想
日期:2016/12/14 11:53: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雖然年過八旬,山西古建文物專家柴澤俊還在堅持寫他曾經保護文物的“轶事趣談”,其中包括4次“勇闖”省領導辦公室的經歷,分別為了保護永樂宮、喬家大院、金代壁畫、平遙古城。
“我隨時准備接受處分回家,但文物不能不保。”柴澤俊說,當年他憑著一股子“憨勁兒”才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了下來。“想寫點東西,給後人留點精神財富。”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古建築遺存總量多達28027處,其中,木結構建築上起魏晉,下至民國,時代連續,品類齊全,有中國“木建築寶庫”的美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目錄裡,元代以前的311座木結構建築中,僅山西南部地區就有157座。
早在1979年,柴澤俊就撰寫了《三十年來山西古建築及其附屬文物調查保護紀略》,並首次提出,山西宋遼金以前的古建築數量占到全國的72.6%。後經過不斷調查,數字提高到75%。
“晉東南地區宋遼金古建最多,雁北地區規模最宏偉,而五台地區古建歷史最悠久,尤以南禅寺為最。”柴澤俊說。
目前保留下來的木結構建築不僅是中國珍貴的建築基因庫,更是國人的精神空間、更高級的民居體現。因而,保護它們一直是道難題,但柴澤俊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1958年治理黃河工程開始後,永樂宮舊址位於黃河淹沒區內,國家決定對其遷移保護。柴澤俊當年參與設計並親自組織了整個永樂宮及壁畫的搬遷。
“每一道工序的細致和嚴格都是難以想象的。”柴澤俊說,他們盡量避開人物面部等精細部分,把壁畫分割成2至6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畫塊,將壁畫浮塵除淨後,遍刷一定比例的膠礬水,封護表層,避免顏色在揭取和加固過程中脫落,然後運往25公裡外的新址復原。
永樂宮搬遷用了8年,當時20多歲的柴澤俊僅回家過了兩個春節。由於飲食無常,他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後來胃被切除四分之三,即便如此,永樂宮搬遷期間他整理筆記16本,記錄卡片近萬張。
令人稱奇的是,初中只讀了3個月的他,卻成為了一代古建名家。在他身上,不僅能找到關於古建的種種謎底,更有令人欽佩的人生財富。
“剛開始不懂專業知識,就像一個‘文盲’,但不能讓缺陷變成缺憾。”柴澤俊說,他放棄了一切跟工作無關的愛好,努力學習建築史、測繪方法、施工技術,同時積極參與文物的實地調查研究和修繕保護。
他主持修繕完殘破率達95%的“國保”崇福寺後,撰寫的《崇福寺彌陀殿修繕工程報告》,更成為中國文物建築保護方法和技術領域的首部著作,在日本文物界被視為至寶。
如今,雖然已經80歲高齡,一只眼睛也由於疾病幾乎失明,但柴澤俊依然時刻關注山西古建的保護情況,呼吁國家修繕應縣木塔,保護壁畫彩塑,並“下基層”鑒別新發現文物的年代、價值等。
曾長期擔任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的他,也對現有文物的保護狀況感到擔憂。“文物古建是對歷史文化和文明的見證,不可再生,如果不愛惜‘舊物’,就等於割斷歷史。”柴澤俊說,他現在寫的當年修繕古建時的“轶事”,就是希望對後人有所啟迪,盡全力保護好古建的歷史風貌和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