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文“天書”見證元代杭州盛況
日期:2016/12/14 11:24: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鳳凰寺,位於杭州中山中路南宋御街,是我國沿海地區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寺內藏有20方元代阿拉伯文古墓碑和1方明代古波斯文寺碑。石碑上的古文字一度被稱為“天書”,上面到底寫了什麼?有著怎樣的故事?
杭州鳳凰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銘釋讀譯注》在杭州首發
經過中外歷史學家和文物專家多年的研究“破譯”,這些“天書”最終被一一破解並編繪成冊。7月29日上午,《杭州鳳凰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銘釋讀譯注》一書在杭州首發,它將700年前的杭州呈現在讀者眼前。
僅存20方阿拉伯文墓碑
杭州在南宋為行都,入元後為江浙行省首府,在宋、元兩代是東南都會,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穆斯林聚居區之一。自南宋以來,以“御道”(今中山中路)旁的鳳凰寺為中心,形成一個繁榮的穆斯林小區。宋末元初,杭州的穆斯林社團已經擁有相當大的財力,開始在皇家園林“聚景園”(今杭州柳浪聞莺附近)中置地建墓。此後歷代相沿不替,墓地范圍不斷擴大。元、明兩代皆襲稱“回回墳”,清代又稱之為“番回冢墓”。1911年辛亥革命後,地方政府正式命名為“南園回教公墓”。
鳳凰寺
1924年杭州市政府在城牆外修築環湖公路,從聚景園外側穿過,拆遷園中部分墳墓。1953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大規模建設西湖風景區,遂另撥山地125畝作為回民公共墓地,而將聚景園穆斯林墓整體遷移。從此,西湖邊除了幾處殘存墓葬外,歷經數百年歷史的穆斯林公墓為柳浪聞莺公園所取代。
“1953年遷墓之時,有多少無主墓被毀,其中又有多少阿拉伯文墓碑呢?這個問題已經很難統計了,按照當時慣常做法,無主墓碑等墓葬構件一般被當做石材重新使用,主要用於鋪路。數百年歷史的積累,僅經歷數十年時代風雨,幸存的就只有這20方了。”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劉迎勝介紹,僅存的這20方石碑仍在鳳凰寺得以保存。
破譯“天書”還原歷史
從2008年起,英國倫敦亞非學院伊朗學系莫爾頓講師和蘭天德博士與杭州文史研究會合作,著手釋讀這些碑銘。遺憾的是,2011年,莫爾頓不幸因病逝世,但他已完成了將碑銘釋成英文的大部分工作。此後,蘭天德博士將莫爾頓的英文原稿交由杭州文史研究會,組織學者翻譯成中文。杭州文史研究會延請國內外一流學者通力協作,對照莫爾頓英文原稿,並參校碑銘原文,初步完成碑銘的中譯。
鳳凰寺所藏石碑
鳳凰寺創建於唐代,但碑文並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證據。教內故老相傳,鳳凰寺創建者為卜合提亞,他在唐朝時來到杭州,創建了鳳凰寺。上世紀九十年代,杭州市政府在柳浪聞莺公園建了一個紀念亭,以紀念這位“唐代伊斯蘭教先賢”。那麼這位先賢是否為唐代人呢?非常幸運的是,他的墓碑正是鳳凰寺所藏20塊阿拉伯文墓碑中的一塊,根據碑文紀年,墓主卒年為回歷730年,即公元1330年。卜合提亞顯然生活在元代,而非唐代。
通過對碑銘的釋讀,可以了解到,這些墓主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其職業有商人、行省高官、軍事官員,以及純粹的宗教人士。他們多從陸路而來,有一位甚至就來自“汗八裡”,即大都(今北京),也有個別通過海路而來。他們的墓碑雕刻精美,顯示其社會地位普遍較高。
“世界最美麗華貴之城”
“元代,大都(今北京)和杭州的經濟文化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華盛頓和紐約。”杭州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包偉民說。
“這一批墓碑是中國文化、宗教發展史中留下的重要物證,更是古代杭州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最好證明。它證明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杭州是非常國際化的,其國際化程度與現代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包偉民說,從這些碑文中顯然可以想象當時的西湖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處都有金發碧眼的“洋人”,他們長期定居生活在杭州。
提起元代的杭州,不得不提到馬可·波羅,這位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沿陸上絲綢之路前來東方,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歷時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意大利後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他在書中贊美杭州是“世界最美麗華貴之城”,“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