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皇室後裔聚居村腰站村 清3個皇帝曾住此地
日期:2016/12/14 11:47: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這是我省東部唯一的清皇室後裔聚居村——古老的御路“罕王路”穿村而過,幾棵百年古榆遒勁而滄桑。
村裡,顯示榮耀的“上下馬石”被村民保留著;皇帝祭祖的行宮“東、西安樂堂”遺址上,猶存的衛牆圈出了當年的輪廓;村民家裡傳下來的紅帶子,顯示了祖上身份的特別。
村裡,滿族人口占97%,滿族的傳統習俗還在傳承——幼子繼承制、清明上墳插佛托、在祖宗板前祭拜祖先……
他們的先祖阿塔是皇族
腰站村的後山,遠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山包層層疊疊,山尖處,3座峭壁高聳入雲似3朵花蕊,當地人稱此山為蓮花山。腰站村前,五龍河潺潺流過,它是蘇子河的支流。
300多年前,清皇族阿塔受命從北京趕來看守永陵,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的6個兒子留在了這裡,子子孫孫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
腰站村主任王思海告訴記者,由於腰站村是滿族皇室村,以往不允許外人居住。上世紀50年代以後,才陸續有其他民族的村民落戶。
如今的腰站村,村民已達1100多人,其中,滿族人口占97%,肇姓村民占40%左右。村裡肇姓村民輩分最大的是 “溥”字輩,年齡最大的75歲了。
村民告訴記者,肇姓村民的先祖阿塔就埋葬在村落後面蓮花山的陽坡正中。每年清明節,他們都要在這裡舉辦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敬拜、祭祀祖先。
上夾河鎮人大主席包英傑告訴記者,阿塔是努爾哈赤三祖父索長阿的五世孫。
據《愛新覺羅宗譜》記載,阿塔生於後金天聰七年 (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隸滿洲右翼鑲藍旗,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升山西巡撫,康熙八年 (公元1669年)降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受命回興京守陵。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六月授永陵總尉。七年後以年老解職,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卒,年85歲。
在歷史記載中,阿塔一共有13個兒子。當年,阿塔到永陵守陵時,6個兒子留居於腰站村,五子留格居街裡,六子察馨居街前,九子尹登居西北山根下,十子察庫丹居西頭後街,十一子哲爾懇居東邊,十三子賽必圖居後台子。這“六大支脈”人口繁衍很快,從清朝初年的一輩6人,到清朝末年歷經八代,發展到了一輩600人。
清朝時,腰站村肇姓村民享受清室旁系待遇,系紅帶子。每生一男孩要到盛京(沈陽)報戶口,入《愛新覺羅宗譜·己冊》,領一條紅帶子,作為貴族標志,死時必須帶走;每年享有二十四兩白銀俸祿和糧食二十一石二斗;男孩結婚給白銀二十兩,喪事給白銀三十兩。
記者在腰站村采訪了解到,村民們還留存著3條紅帶子,都是老人去世時忙亂中忘了入棺才留下的。這也成為3戶人家重要的珍藏。
肇毓山老人在世時,曾有人出高價要買走紅帶子,被老人拒絕了,那是朝廷賜給其祖父的紅帶子,他要世代傳下去。
清朝3個皇帝住過這兒
古老的御路“罕王路”從村中穿過,路的兩旁,幾棵高大的榆樹滄桑遒勁。據村民講,這些古榆至少有300年的歷史了。
在“罕王路”的北面,“東、西安樂堂”的遺址尚存,留存的衛牆圈出了當年的輪廓,安樂堂精美的石質雕刻在村子裡還可見到。
東、西安樂堂是歷代皇帝祭祖時往返驿站,是營盤大營至永陵的中間站。為什麼皇帝選擇這裡當行宮呢?
包英傑說,這和腰站村的地理位置以及清皇室後裔村有關系。腰站村所屬的上夾河鎮是新賓滿族自治縣與撫順縣、清原滿族自治縣的邊界鎮。腰站村距離撫順市60公裡,距離新賓鎮61公裡,大致是新賓至撫順的中點。這樣的地理位置,使腰站村成為清王朝時京城與清關外祖陵之一的清永陵的必經之地。
由於腰站村是清皇室後裔聚居村,所以清王朝將腰站村設為歷代皇帝東巡祭祖往返的驿站,以此村為食宿駐地,安全可靠。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皇帝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赴永陵祭祖,返回時“九月戊戌(十九日)駐跸腰站村”。《清永陵志》記載,清三朝皇帝乾隆、嘉慶、道光到永陵祭祖途中,13次住在腰站村。
據專家講,西安樂堂為皇帝居住,東安樂堂為皇後嫔妃居住,配套設施還建有炮樓、古井、糧倉、戲台等,並敕給上下馬石一套,文武高官必須下馬,三品以上官員可以蹬上下馬石上下馬,其余官兵均需下馬過腰站村,顯示了腰站村的顯貴。
現在的村落裡,臨街兩口近20米深的大井和上下馬石保留完好,其他都變成了遺址。
記者看到,“上下馬石”已被砌在肇姓村民的臨街院牆裡,質地是漢白玉大理石,三級台階,頂是正方形,表面有打制留下的瓶形紋線,沒有圖案文字。據村民講,下馬石是朝廷賜給肇毓堂家的,老人現已去世。
肇毓堂家從前叫家老院兒,其祖上是肇氏族人推舉的穆昆達,也就是族長,全村肇氏人的俸祿都由他去京城或盛京府親領。但下馬石是哪位皇帝所賜?賜於何年何月?村民及肇毓堂的後人都說不上來。
上世紀60年代,為了不讓下馬石遭到破壞,肇毓堂把它砌到了自家的院牆裡。
據新賓滿族研究的學者說,下馬石是分級別的,最高級別的下馬石是三階梯,這種級別的下馬石一般都是給皇帝用或皇帝賜下來的。腰站村的兩塊下馬石均為三階梯。
撫順清前史研究會副秘書長孫相適10年前曾就此調查走訪過。他描繪了東、西安樂堂的樣貌——
東安樂堂為二進院落,大門是一大間門洞,上覆小瓦,正中上方懸匾額,門洞兩側臨街磚砌院牆,另三面是石牆。大門前置一對抱鼓石。前後院東西各有3間廂房,中為磚砌腰牆,開有二進門。正房5間,中間開門“哨瑪子”裝修,硬山直坡,牆體外磚內坯;雙層房檐,方椽前伸2尺,圓椽前伸1尺,椽頭彩繪;上下扇支摘窗,盤腸窗格;屋內有雕花吊搭和隔扇門;房前有2尺左右高台基,四五級台階,階前有月台。後院東南角立索羅桿。
西安樂堂和老院兒也是二進院落。西安樂堂門外左右立一對拴馬樁。老院兒正房5間,東二間開房門;大門為柱廊式,前後左右4根朱紅明圓柱支撐屋頂結構,柱墊圓形柱礎,前後柱中間安裝門框門扇;山牆到頂,門上方有匾額;大門南明柱前貼柱置上馬石,其旁有拴馬樁。專家推測東、西安樂堂建成時間不會晚於道光年間。
祖宗板前祭祀祖先
肇玉擁是腰站村的村民,今年57歲,從小受母親影響,愛上了剪紙。他剪的荷花、老虎、貓、狗、魚、蝴蝶等栩栩如生。“我喜歡剪紙這門藝術,就傳承下來了。 ”他說。
記者發現,腰站村在經歷了300多年的發展變遷後,由於聚族而居,仍較多地保留了滿族的古老傳統習俗。
與漢族實行長子繼承截然不同,在腰站村,凡老人與兒子同居共處的狀況一般都是父母和小兒子共同生活,小兒子繼承父母的最後財產,同時也負責父母晚年的贍養。
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滿族在女真人時期就盛行家庭財產由幼子繼承制度。老人的家產留給最小的兒子,並由最小的兒子贍養老人。
一些人家還供奉著祖宗板。祖宗板上的對聯有的寫著:永敬祖先,慎終追遠;孝思維則,百世其昌。 “每到大年三十兒,全家人都要來祭祖,這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 ”村民們還保留著清明上墳插佛托的習俗,佛托都是自己親手制作。
祭天與祭祖,是滿族祭祀的重要內容。腰站村的滿族人,祭祖時都用“達子香”。 “達子香”是腰站村山上生長的一種木本植物,村民們將其葉和稈采集後曬干碾碎,在祭祖時使用。
用火點燃達子香後,徐徐香味便飄散開來……
村裡的一些人家還供奉著祖宗板。村裡的老房子還住著人家。村裡的古井裡面還有水,可以喝.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