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三處罕見舊石器時代遺址 揭秘三萬年前古代四川

三處罕見舊石器時代遺址 揭秘三萬年前古代四川

日期:2016/12/15 15:11:44      編輯:古代建築
   8月下旬,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傳出:簡陽龍垭村發現了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東方劍齒象牙及上萬動物骨骼化石、人類工具,被中科院專家稱為十分罕見。

    3萬年前的四川什麼樣?那時的先民過著怎樣的生活?目前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不到2000處,四川境內更是少之又少。這處新發現的龍垭遺址,是我省繼“資陽人”和富林遺址後,第三處舊石器時代留下的重要痕跡。當專家們順著這些零星的線索探詢時,古川人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龍垭遺址:

    川人曾以大象為食物

    發掘時間:2010年發現地點:簡陽市簡城鎮龍垭村

    [鏡頭]  3萬年前,在龍泉山東麓的一片大森林中,一群身著獸皮的人,手持石頭制作成的工具,在尋找可以擊殺的野獸。突然,森林的深處傳來幾聲怒吼和撕咬,只見數頭猛虎正在圍攻三頭大象,人們慢慢地圍過去……

    當記者站在龍垭村一個普通農家小樓的屋後,看到僅100平方米大的發掘現場時,耳邊聽到專家還原出的3萬年前川人生活場景。

    最早發現龍垭遺址的,是龍垭村村民黃繼康、黃俊父子。今年4月,黃家父子決定砍掉小樓後面的幾棵枇杷樹蓋一排豬圈,挖到一些小碎片,他們沒在意。下旬的一天中午,正在鏟土的黃俊發現一段黑白相間的東西,覺得驚奇,連忙叫來父親一起挖,竟然發現有兩三米長。有點文物意識的黃繼康“覺得不對頭”,立即打110報警,但警方趕來看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當日下午,市文管所趕到現場,清理出兩根分別長3米和2.2米的象牙。

    隨後,兩根象牙被送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鑒定,被認定為東方劍齒象象牙化石。東方劍齒象生存的時間為距今約1.5萬年至3萬年,小鄉村裡的發現令考古專家震驚和興奮。

    7月14日,考古工作人員正式入場進行搶救性發掘,之後的發掘讓他們驚訝:有數百件大礫石石器、骨器、飾品,上千動物骨骼化石……這些動物骨骼包括象、鹿、豪豬、羊及貓科動物,象骨上還有砍砸痕跡和啃咬痕跡。

    “遺址面積如此之小,發現的器物卻如此之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陳葦告訴記者,遺址離地表也不過兩米,上面為莊稼地。3萬年前的人類活動遺跡,能在這種條件下完好保存下來,實為罕見。考古工作人員對遺址周圍100米內進行了鑽探,可再也沒有發現此類遺存。

    “龍垭遺址將改寫四川考古史。”專家們認為,在此發現的動物骨骼和石器不但體現了3萬年前人類的活動遺跡,還體現了當時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並可據此探討當時沱江流域的環境等問題。

    更讓專家興奮的是,龍垭遺址為揭示“資陽人”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材料。

    【未解之謎】龍垭遺址與“資陽人”同位於沱江流域,時間比“資陽人”晚,卻比富林遺址早。它與這兩處發現之間是否有關系?三個地方的川人當時是否有文化交流?專家們期待能在發掘中找到答案。

    “資陽人”:川人最早的祖先

    發掘時間:1951年發現地點:資陽市雁江區黃鳝溪


    [鏡頭]  高高的眉骨,犯有嚴重的牙病,年約50多歲的女性,這就是目前發現的川人祖先——“資陽人”。或許,她是部落的首領,堅毅剛強,面對猛獸或異族的侵襲胸有成竹、指揮若定。

    這不是猜測,是專家根據復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進行的設想。

    龍垭遺址的發現,讓與其相距40公裡的“資陽人”遺址再次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

    “這個轟動世界的發掘,是在1951年修建成渝鐵路的時候。”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陳葦說,在資陽九曲河一號橋墩右側的泥坑裡,考古工作人員捧出了這件遠古人類的頭骨化石,“是一塊較為完整的頭骨,面骨保存有上颌骨的一部分”。能看出頭骨較小,表面平滑圓潤,額結節和頂結節都明顯突起,額部較豐滿,頭骨內面骨縫幾乎全部愈合,說明屬於老年女性個體。並且僅存一顆牙齒。

    這件頭骨保留了若干較原始的性質。比如,眉嵴比同齡同性的現代人顯著,兩內側端幾乎相連;前囟點位置較現代人的靠後;颞骨鱗部較低矮而平整,弧度較現代人小,從而表明其腦量不大。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裴文中、吳汝康等專家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認定該化石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階段的化石,遠比“北京人”進步,但比“山頂洞人”原始,為3萬5千多年前的女性頭骨化石,是四川人的祖先。

    陳葦說,1980年以來,有關單位對“資陽人”地層多次進行考察,采集了不同層位的動植物化石,進行了放射性碳素斷代和鈾系法斷代的測定,結果表明該地點附近地層堆積比較復雜,最早可到4萬年前。“近年來,在資陽人化石出土地點以西170余米處的礫石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許多打制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巖礫石,制作方法和類型與銅梁舊石器時代的石器相似。”

    【未解之謎】3萬多年前的四川盆地有著怎樣的環境?川人是如何生活的?又創造出了什麼樣的文化?這些疑問並未得到充分解答。

    富林遺址:

    和“北京人”有關系嗎


    發掘時間:1972年、2009年、2010年發現地點:漢源縣富林鎮

    [鏡頭]  2萬年前,大渡河水洶湧奔騰,山上是茂密的樹林。清晨,男人們從河邊的茅草屋出發,到山上去打獵。女人們在陽光下用石針縫制獸皮,孩子們在周圍嬉戲。傍晚,男人們扛著宰殺的獵物回家。女人們連忙拿到河邊去清洗,用石片刮肉剔骨……

    最早發現富林遺址是1960年,地質工作者進行地質勘探,在那裡發現了100多件動物化石和石制品。可是,直到1972年,考古工作人員才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發掘結果讓當時的專家們吃驚,出土了4500多件文物標本!”從去年至今年,富林遺址又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上萬件石器。細小的石針、薄薄的石片、尖尖的石锛,一件件生活用具勾勒出2萬年前川人的生活畫卷。

    陳葦告訴記者,上萬件石器以燧石為主要原料,形制偏小,依靠錘擊法進行剝片,是典型的小石器,石片上有刮動物肌腱留下的痕跡。但令他們更吃驚的是,在遺址中發現了打擊石片的台面,他們推測那是石器加工的場所。為了確定石器分類,他們還在現場進行了模擬實驗。

    “從過去的研究看,小石器一般出現在北方地區,南方地區主要是生產細石器。”富林遺址出土的石器讓專家疑惑。如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采集的碳14標本、動物骨骼等送到北京進行檢測,希望能確定富林遺址的確切年代。

    【未解之謎】2萬前人類已經有文化交流?還是這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自發形成的文化?富林遺址的石器與周口店、峙峪系等地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器物相近似,那麼古川人和“北京人”會不會有關系?

    鏈接

    據專家們研究,四川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按其文化特點的異同,可以初步分4個區域:大渡河流域的富林文化,岷江流域的成都羊子山土台基址下層文化,沱江流域溪河沿岸的鯉魚橋文化和沱江流域的銅梁文化。所以,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四川地區就已初步形成了若干區域性文化中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