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硬山屋頂、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

硬山屋頂、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

日期:2016/12/15 1:18: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傳統屋頂的種類有很多,山西的單坡頂,河北的平頂,北京的硬山頂……其中最重要的是四種屋頂:硬山屋頂、庑殿頂、歇山頂和懸山頂。就所有中國古建築屋頂來看,再怎麼復雜也是這四種的組合。 

  庑殿頂也叫“四阿頂”,故宮的三大殿主殿太和殿是這個屋頂,還有太廟、先農壇、十三陵、長陵。搞古建築這麼多年,我真正參與修繕設計的庑殿頂也就五六個。 

  庑殿頂是四坡頂,即五脊殿四坡頂,這一個殿上有四個坡面,有五個脊,這是級別最高的庑殿頂。庑殿頂是中國最早的屋頂,在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青銅器、漢代的畫像石和北朝的石窟裡頭都有,但中國古建築中真正的實物始於漢代。漢代以前的建築都是從漢代的畫像石中得知,因為漢代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入葬的時候,他把他生前的所有的場景都給做出來埋到墓裡頭。所以只能從畫像石和陶樓還有北朝石窟的壁畫裡頭來找到唐朝以前的建築什麼樣子,這樣的話就是實物最早就是庑殿頂,最早是五台山佛光寺,等級最高,主要用於宮殿、廟宇和大殿,所以所有最莊重的建築都用庑殿頂,比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南京中山陵等。 

  歇山頂也叫九脊殿,這個名字我不知道怎麼來的,工匠說這兒能歇歇,所以起了個歇山頂的名字。兩坡頂加一個周圍廊就是歇山。歇山的級別比庑殿低一點,但是歇山頂非常好看,所以中國的園林裡頭大量用歇山頂,比如頤和園都是歇山頂。歇山一共有九條脊,這種建築結構不是很復雜,因為它都是直角。故宮角樓看上去特別復雜,其實它就是多個歇山頂的組合。 

  再說說懸山(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於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這種屋頂的屋檐兩端伸出山牆以外,就是挑山、出山,大家知道蓋房子檩條上得搭椽子,而這種屋頂的檩條伸到牆外頭,再釘上木板,這就叫懸山。清朝以前的牆沒有燒結材料,都是土坯牆編笆牆,二者怕什麼?怕水。這種結構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懸山的級別比較低,民間店鋪中見得比較多。 

  到了清朝,開始大量使用燒結材料以後,磚和石灰得以廣泛應用,山牆不怕水,於是就出現了硬山。宋代就有硬山的記載,但是我們在實踐中和畫上,在宋代沒有看見過硬山牆,只是文字有記載,但是清朝硬山確實大量使用,比如現在的四合院。磚和石灰不怕水,蓋房子的時候把檩條插在山牆裡頭,這樣木頭還不容易爛。如果你看到主殿是歇山,配殿都是硬山的房子,這肯定是清代的房子。 

  ●世界三大屋頂裡中國抬梁架最費木頭 

  中國所有的古建築都是由屋頂、屋身、台基組合。我們做仿古建築都是一樓用水沙石做成台基的形狀,二樓、三樓搭幾個柱子,四樓做一個屋頂的造型。 

  在建築學上,世界有三大屋頂:一個是西洋拱券,一個是西洋桁架,一個是中國抬梁架。甭管怎麼發展,到現在還是這三種。 

  我說的屋頂都是大跨度,西洋拱券屋頂從古羅馬開始發展,再到文藝復興,這種屋頂一直發展到工業革命時期。有了鐵了以後,西洋拱券屋頂就沒有了。這種屋頂是用石頭做拱券(一種建築結構,其外形為圓弧狀)。 

  說到桁架,從古希臘就有。形象地來說,在中國古代,铐犯人的就叫桁架,即把一塊木頭中間掏空了。這種桁架結構好在哪兒?甭管建築跨度有多大,它都能夠承受。 

  我覺得中國古建築不合理的地方在於抬梁架做不出大跨來,而桁架能夠做出大跨,為什麼呢?桁架它是把一個整木頭有用的地方留下來,沒用的地方掏空了叫桁架,這樣受力的地方留了下來。鳥巢就是一個大的桁架,它的跨度最寬是300多米。央視的新大樓也是桁架,大家對這個爭議特別大,其實我們建築師認為這是一個很優秀的作品,庫哈斯這個建築師是荷蘭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築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就在美國辦建築展覽,他設計的房子都是歪的,而他設計的央視新大樓則很符合他的理念。 

  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建築都是抬梁架,大家看什麼叫抬梁架,一根梁抬著所有屋頂的重量。中國這種建築形式把木頭都耗光了,唐代普通的廟用的料都比故宮的粗,清代建築的木頭就細多了。 

  中國抬梁架屋頂發展到1840年基本就斷了,因為西洋建築進來了,這種建築結構高效、節省又好用。到1949年就全斷了,現在沒人蓋抬梁架。這種大屋頂太費錢,除了古建築修文物用中國古建大屋頂,現在蓋新樓房誰用中國古建築屋頂?蓋一個大屋頂房子單方造價比現在房子貴幾倍,現在高檔的高層建築一般的高檔住宅是到2000元單方造價就不得了啦(我說的是定額),古建築一萬都拿不下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