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甘肅黑水國遺址“見證”中西方早期“接觸”

甘肅黑水國遺址“見證”中西方早期“接觸”

日期:2016/12/15 1:20: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1月初,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市境內的荒灘之上,記者探訪了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黑水國遺址地。中新社發 楊艷敏 攝
  中新社甘肅張掖11月7日電 題:甘肅黑水國遺址“見證”中西方早期“接觸”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信江

  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市境內的荒灘之上,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黑水國遺址,近年科考相繼發現的小麥、綠松石、瑪瑙、水晶、煤精、珍珠、蚌殼制品等遺物,證明這裡至少在距今4000年前已與西方地區發生了頻繁的接觸。

  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這座瓦礫遍地、雜草叢生的古城。距離張掖市區約17公裡的黑水國遺址,除了用土坯夯築而成的一圈布滿豁口的高大城牆外,城內找不到一座建築遺跡,滿目盡是散落於荒草叢中的古磚殘片和碎石土塊。 

  距離黑水國遺址不遠處,是一處自2010年開始進行考古挖掘的黑水國史前文化遺址。由甘肅省文物部門聯合國內幾家知名科研院所實施的這項工作,目前已出土1000多件文物標本,包含舊石器時期的生產工具和打制石器,大量彩陶片、玉、珍珠、瑪瑙,同時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化小麥種子、動物骨骼。

  張掖市甘州區文物局辦公室主任張炯認為四年來“最有價值”的發現便是是炭化的小麥和大麥,早期人類房屋遺址、以及銅冶煉遺址,這說明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中西文化的經濟交流就比較頻繁。

  “我們知道,大麥是從西亞傳過來的,而在此發現了4000多年前的炭化大麥和小麥,就說明黑水國遺址區域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而且文明程度比較高。”張炯告訴中新社記者,還有銅冶煉遺址再次證明早期銅冶煉技術的傳播路線經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地區,這個考古研究非常重大。

  張炯說,這裡還發現了早期人類房屋遺址,包括半地穴式的建築和土坯建築。最早的土坯式建築是在中亞地區發現的,但在河西走廊是首次發現,這在全國都比較罕見。

  經過四年科考發掘,黑水國史前文化遺址已動工發掘約1000多平方米。張炯稱,據初步考證,目前這一遺址南北400米,東西900米范圍內已發現好幾個遺址點。下一步,將繼續向四面拓展,“從而進一步研究這個聚落范圍到底有多大,它的文明程度到底是什麼樣子”。

  記者走訪遺址周邊發現,地處荒郊野外的這一考古遺址四周並無有效的保護隔離措施。“這裡遠離市區,只能頻繁派人前來巡視,的確不便於管理。”張炯坦言,由於這是“國保單位”,選擇何種保護措施,目前尚在探索研究中。

  在張炯看來,“黑水國”的歷史經歷了“三起三落”的三個周期性的變化。歷史遺存狀況表明,人類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三次依賴和廢棄,導致曾經林郁蔥蔥、繁盛一時的“黑水國”最終徹底荒蕪。

  據了解,黑水國遺址不僅留下了4000年前人類生產生活的翔實資料,還保存了2000年來人類社會在這裡從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實物,包括漢唐古城、大型建築遺址、古代寺院遺址、唐明時期完整的驿站建築布局、明代壁畫、明代耕地等。(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