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老城保護新規力戒拆除重建搞“假古董”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南京老城保護新規力戒拆除重建搞“假古董”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日期:2016/12/14 21:28: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朱狀元巷清代建築修繕現場,工程放棄落架大修,保留了古建築的梁柱,對腐朽部分進行剔除。
  留住歷史根脈,彰顯古都風貌,南京就老城保護再出新規:《南京市文物建築修繕工程管理辦法》將在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新規首次提出在磚混、磚木結構的民國建築、城南清末民居上禁用“落架大修”,僅對少數純木結構的予以考慮。南京的老城保護正沿著小規模、漸進式的路徑前行,其間專家聲音和原住民的聲音變得更加響亮。
  關注古建修繕新規
  大部分老城南民居禁用落架大修
  揚子晚報記者從權威部門獲悉,《南京市文物建築修繕工程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今年下半年制定的,南京市文廣新局下發給各區,並抄送江蘇省文物局、南京市住建委、市規劃局,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最大的“亮點”就是首次明文提出:在南京,磚混、磚木文物建築禁用“落架大修”的修繕方式,木結構文物建築謹慎使用落架大修。
  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人士就相關規定解讀說:“磚混結構——如南京民國建築、磚木結構——如南京老城南清末民居,都將全面禁止使用落架大修。而年頭再早的純木結構建築,只有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能使用落架。”
  什麼叫“別無選擇”呢?該人士表示,就是“這房子倒得差不多了,或者使用別的方法無法挽救建築基本的結構安全。”《辦法》實施後,文物部門會審核方案,嚴格控制落架大修的使用。
  對於“落架”,《辦法》這樣定義:“即全部或局部拆落木構架,對殘損構件或殘損點逐個進行修整,更換殘損嚴重的構件,再重新安裝,並在安裝時進行整體加固。”之所以被束之高閣,因為落架在實際操作中會影響甚至損壞文物建築的歷史風貌。《辦法》出台,意味著涉及文物的老城保護工程,將從以往的“粗放作業”轉為“精雕細琢”。文保專家認為,新規對留住老南京風貌具有關鍵意義。南京從此有望杜絕那些“看起來很新的老房子”再出現。
  “變味”的落架大修:最後拼出“假古董”
  南京一位古建修復專家告訴記者,“落架大修”把文物建築的框架拆卸後,再重新組裝。這個過程中,建設單位很可能為了趕工期,不會嚴格按照建築原貌恢復;另一方面,由於一些老工藝復雜,現代技術很難復制,“落架”在客觀上也會影響歷史風貌。“這一拆一裝之間,味道就變了。”
  2010年度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南京大學副教授姚遠則直言,在一些老城改造工程中,有的地方往往以“落架大修”為名,實際是拆除重建,出現“以維修之名、行拆除之實”的現象,“最後拼出來的就是一個假古董。”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也曾經公開反對落架大修——“故宮的文物建築修繕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不改變文物原狀,還要進行傳統工藝的傳承,提升古建築修繕質量,未來將不再進行落架大修。”
  速度慢、成本高,卻能留住南京的老味道
  在南京老城南的莫愁路、朱狀元巷路口,一座清代古民居處於圍擋之中,揚子晚報記者看到,十幾名工人小心翼翼走在木質的梁柱間,搬運著精巧的木構件。南京市級文保單位——朱狀元巷清代建築的修繕工程從今年8月份開始,截至目前已經開工了近4個月還沒有完工。這一次修繕采用的“揭頂修復”的方式,剔除、替換腐爛部分並進行白蟻防治。而保護方案制作時,建設方曾提出“落架大修”,被文物部門當即否決。“因為評審專家們認為,對老宅進行落架大修變化太大,要求采取其他方案,盡量保持文物原樣。”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人士說,不落架就是保存了古建築的規制,避免出現“修得太新”。一位古建修復專家向記者估算,“朱狀元巷清代建築這種體量的房子,如果落架大修,1個多月就能完工。同時,工程成本也會便宜很多,體量越大的古建,落架大修也就相對越廉價。不過與此同時,古建築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很可能丟失殆盡。”
  雖然《辦法》2016年才正式實施,但2015年南京一些文物修繕工程已經開始遵照新規中的要求實施。姚遠認為,新規對於保護、傳承老城南的歷史建築、留住老南京的歷史風貌具有關鍵的意義。
  老城改造不能簡單推倒重來
  從“政府包辦”到和居民商量著辦
  不僅是單體老建築的修繕,在更大范圍的歷史街區和風貌區的保護上,南京的操作思路也在不斷更迭。經歷了歷次爭論和風波後,南京老城南的改造放慢了步伐。最近,城南“小西湖片區”改造還未啟動,但圍繞這一片區怎麼改卻成了一項公共議題。南京市規劃局和秦淮區政府邀請在寧三所高校規劃建築專業的志願者,用兩個月的時間走家串戶去調研,與原住民一起商談如何修繕這一片區。這一做法在南京尚屬首次。
  南京市規劃局城中分局局長呂曉寧說,小西湖的這次試點是真正尊重居民的意見,讓群眾參與進來了。這些規劃建築專業的志願者們有一定的專業功底,但思維不受約束,可以大膽去試,在這一個過程中喚醒了很多人,可以促成多方的合作。
  是走是留,充分尊重原住民的意願
  呂曉寧介紹,在這次小西湖片區的試點中,志願者調研了解居民的意願:居民可以有多種選擇,可以選擇走,去住安置房或者拿現金補償。如果不願意走,居民就面臨另外的選擇,是否願意將房屋修繕,是否願意按照政府的規劃設計來修繕,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
  在志願者規劃成果的點評會上,秦淮區區委書記曹路寶表示,南京老城保護更新策略可以用“志願和漸進”兩個詞來歸結。志願,是要尊重原住民意願,走與留都有方案;漸進,則意味著老城保護更新不再大干快上,要持續性有機更新。南京市規劃局局長葉斌則表示,希望通過小西湖片區保護與復興規劃研究,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一起探索文化傳承與風貌保護、社會發展與民生保障、地區活力與社區營造的新模式。
  老城南改造不再“大干快上”
  “在老城的改造中,過去往往采用簡單的‘推土機’的辦法,把居民遷走,地面三通一平,開發商做一個整套方案,地下空間全連通,上面蓋仿古建築。“一位長期關注老城南保護的業內人士說,現在留下的歷史街區和歷史風貌區往往是開發商不願意啃的硬骨頭。而一系列爭論和風波之後,也促使政府在這塊大力度的投入。
  南京市規劃局此前公示了《評事街歷史風貌區大板巷西側地塊規劃設計方案》。和以往的整個街區全面改造不同,評事街歷史風貌區的改造只選擇了大板巷西側這一小塊“試驗區”。呂曉寧說: “不再是成片做,而是具體分析,哪些地方能夠把居民搬出去,哪些是先能征收的,哪怕三五個院落,就先把這塊做起來。”他說,希望在這裡一小塊一小塊的做起來,每個院子的差異性很大,在其原有的宅基地的基礎上做出來,就能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保留了歷史片區的多樣性和原真性。
  第一代的老城南改造,是以夫子廟為代表的,只注重建築樣式,單體仿古建築,但空間尺度還是現代的。到後來的老門東和胡家花園片區,則開始強調建築的多樣性和街巷肌理,但大多數的居民還是遷走的。呂曉寧說,大板巷和小西湖片區為代表,如今的老城南保護則走入一個新的階段,“強調公眾參與,采用漸進式、小規模的辦法,在試點成功後,這一做法今後推廣開來,南京的老城南保護都要走這條路。”
  老城保護方案專家可一票否決
  專家委員會有一票否決權
  在老城保護理念更新的同時,《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終於落地。今年10月,南京市政府成立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32位專家組成,邀請了城市規劃、建築、歷史文化、宗教、民俗、法律等方面的名家學者。
  記者了解到,南京的這一做法走在全國前列,專家委員會不再是一個咨詢顧問的角色,其集體意見是具有權威性和決策權。目前專家委員會的議事規則還沒有明確,尚在進一步探索中。
  專家委員會有哪些職責?南京市政府專門發文逐條明確: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地方性標准、規范制定和論證工作;負責論證和評審各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保護規劃;負責論證保護范圍內的建設項目選址意見和建設工程設計方案;負責論證擬納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負責論證歷史建築為危房確需翻建的建設方案;負責論證因公共利益需要,歷史建築拆除或者遷移;論證規劃控制建築的拆除方案;設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其他事項。這意味著在行政決策中,專家委員會的集體意見將具有一票否決權。
  出台“三重制度”保護地下文物
  南京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與城市雕塑處處長王昭昭說,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名譽主任和主任,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具體架構上則強調了部門之間的協作。南京市政府專門發文明確了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工作制度,其中特別提出了對於地下文物保護的多重制度。
  該文件要求建立先考古後建設的地下文物保護制度,位於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或占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建設工程,規劃部門出具規劃條件時應同步函告文物部門。發現重要遺跡遺址的,國土、規劃部門應當根據評估價值,取消土地出讓計劃或者調整出讓范圍,重新出具規劃條件。建立地下文物搶救保護制度,在進行建設過程中發現地下文物的,應當立即停止施工,並向文物部門報告;文物部門接到報告後在24小時內提出處理意見並通知規劃、國土部門。建立重要遺跡遺址就地保護展示制度,經鑒定為重要遺址遺跡的應當原址保護,並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向公眾展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