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東聊城歷史文化街區拆除殆盡 古城舊貌換新顏

山東聊城歷史文化街區拆除殆盡 古城舊貌換新顏

日期:2016/12/15 1:20: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開始拆遷完還沒蓋時,這一片跟荒原一樣,周圍就俺一家,一眼就看到邊,天一黑我就關店門。現在蓋起來一部分,可還是那麼冷清。”山東聊城古城內樓南大街臨街一戶居民說。近日,記者到山東聊城古城實地走訪時發現,這一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通報保護不力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古城保護改造的名義進行開發,歷史文化街區拆除殆盡。 

    古城舊貌換“新顏” 

    聊城古城,始建於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以光岳樓為中心,古城為1平方公裡的方城,四周環以廣闊的湖面,俯瞰整個古城區就像浮於水中的棋盤,是該城市保護規劃的核心。1958年,聊城在城市規劃中提出了“保護舊城、發展新城、新舊分開”的規劃原則,古城的區域格局得到了很好保護,並於1994年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3年前,聊城古城內建築除了光岳樓、海源閣等文物建築外,基本被全部推倒。在古城中居住了大半輩子的居民幾乎全部搬離,大多被遷至位於古城西南方的望湖安置小區。目前,古城內只剩50多戶居民。留下來的民居上也“穿上”新裝——青磚灰瓦,與新修的仿古建築風格一致。同時,圍繞古城西、南、北方向新建了三座城門樓、三座角樓。當地居民說,以後還要重新建城牆,外來游客進城觀光可能要收門票。 

    如果不是看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牌,在周邊仿古建築包圍下,有著“天下第二樓”之稱的光岳樓,甚至讓人覺得它也是一座仿古建築。記者站在光岳樓樓頂環顧古城四面,除了街道兩邊已經建起來的一座座青磚灰瓦、檐牙高啄的仿古宅院,以及還沒有大規模向外租售的二層商鋪外,一片廢墟、荒草叢生的景象映入眼簾。 

    “我從小就住古城裡面,工作後才搬出去。我奶奶、父輩人也常跟我講他們小時候古城的樣子和故事。”聊城當地“70後”居民肖女士說,還是覺得“拆遷之前的古城好,熱鬧、自然還有生活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