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外的顯忠祠遺址,位於懷來縣土木鎮土木村內。去年冬天,筆者來此瞻仰了這一綿延了565年的敕建祠堂。 史書記載,明英宗平日裡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不顧王直等朝臣反對,鼓動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屢犯邊境的蒙古族瓦剌部落。由於准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軍心不穩,導致大敗。大軍撤退,行至土木堡,被瓦剌軍隊追上,明軍被團團圍住,兩軍會戰,50萬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錘打死,明英宗則被瓦剌軍俘虜。近百名朝廷重臣為國捐軀。史稱“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為祭祀“土木之變”中為國殉難的近百名朝廷重臣和50萬大軍英魂,修建顯忠祠。當時,祠內建有大殿五間,抱廈三間,石碑一塊(記有死難重臣名單),立有66塊為國捐軀的重臣神位。祭祀殉難諸臣,撫恤安慰英魂,使其流芳百世。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即位,稱憲宗,皇帝降旨命懷來守備重修顯忠祠。祠成之日,憲宗親自撰寫碑文,題寫祠匾,又立碑一塊,給殉國忠臣追贈谥號。明隆慶三年(1569年)曾對顯忠祠進行整建。萬歷九年(1581年),懷隆兵備道胡恩伸主持重修,撰寫碑文,以予流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古北口道台徐炯主持重修,撰寫碑文,說明殉國忠臣牌位損失之因。乾隆年間,齊汪(土木之變殉國忠臣)的七世孫齊召南,系著名史地學家書法家,整修顯忠祠。明清兩朝每年在(清明、中元、十月初一)三次公祭時,皇帝或禮部都派遣官員來祠祭奠。 顯忠祠原來占地面積3150平方米(合4.7畝),南北長70米,分兩層院落,有兩座山門,第一座山門面北向南,高出地面1.5米,上方懸掛“顯忠祠”金字大匾,是明憲宗御筆,大門兩側有木制楹聯,“一代忠真光俎豆,千秋氣節壯山河”。進入第一道山門後,有40米長的甬道達第二道山門,有一正門和兩個側門,正門只在三次公祭時開放,平時走東西側門,山門上方匾額為“大節凜然”,兩側木制楹聯為“隆千秋事典,表一代忠良”;進入第二道山門,正面大殿三間,配殿兩間,東西廂房6間,正殿楹聯是“故老尚余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自慰,君存何必問微軀”。 歷經滄桑歲月,顯忠祠曾經倒塌過,還曾遭火災危害,竟奇跡般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現僅存正殿三間,石碑數塊。 2004年,土木村為了保護歷史文物,投資4.5萬元,歷時一個半月時間,進行了顯忠祠的修復工作。修復後的顯忠祠僅有一個小院。東西寬也就僅有十幾米,南北長也僅有二十幾米,兩邊的廂房沒有了,東西配房也變小了許多,並部分遮擋了祠堂的視野。顯忠祠的現狀是瓦破房漏,牆體嚴重傾斜開裂,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鑒於它的厚重歷史價值,2005年,土木村村委會又新立起功德碑與土木之變憑吊碑,辟為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顯忠祠的文物彌足珍貴,它存留的碑碣十分豐富,有初建顯忠祠的碑、死難諸臣名刻碑、憲宗重修碑、憲宗御書於謙碑,有明隆慶年間的,有清康熙年間的,有清乾隆年間的,有清道光年間的,有清鹹豐年間的,等等。在牆面上殘存有殉難大臣牌位,乃至極其簡陋的供台和泥胎香爐,都有沉甸甸的歷史痕跡。 顯忠祠,堪稱抗敵討逆英勇捐軀的英雄群雕。當你來到土木鎮,仿佛那五十萬浴血奮戰的將士向你走來;當你進入顯忠祠,仿佛一大串鮮活的明朝大臣向你湧來,他們是“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驸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埙,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棨,翰林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少卿劉容,尚寶少卿淩壽,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捨人俞拱、潘澄、錢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佑、尹竑、童存德、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鑒、張瑭、鄭瑄,大理左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一群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令人怅然淚下,又令人肅然起敬! 顯忠祠,不是一族一姓的家祠,它是百姓千族的祠堂,它是國家的民族英雄紀念堂,這是非常明白的事實。惟願顯忠祠能夠得到更好的維護修繕,激勵更多的後人愛國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