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明代秦王府城遺址的斷想

明代秦王府城遺址的斷想

日期:2016/12/14 11:42: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西安城內的省政府大院及其附近,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有幾段或殘存或已修復的古城垣,那是明秦王府城的遺跡。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率農民義軍攻破潼關,並迅速占領了西安,並於次年一月一日在這座府城內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建立了大順政權。接下來,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攻陷北京,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滅。這種摧枯拉朽、銳不可當之勢,是當時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如今,望著城頭上迎風抖動的枯草,我想,曾顯赫一時的大明王朝,怎麼就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大約要從晚明政權荼毒全國的苛捐重賦上尋找原因吧!     稅賦是一個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但是,沉重的稅賦又足以使其傾覆。明代後期,由於土地兼並進一步加劇,皇室、諸王、勳戚、宦官、臣僚以及豪強地主占據了全國的大量土地。以河南為例,15位親王所擁有的莊田,就占到全省可耕地的一半。食邑在陝西的秦藩王,憑借朝廷的歷次封賜,以“九牌”“十三票”的名義,霸占了關中平原最肥沃的土地(見《長安縣志·土地志》)。這些莊田阡陌相連、建築豪奢,少則百頃、千頃,多則萬頃以上。其所擁有的佃戶和奴僕成群結隊,動辄以千萬計。他們不但享有減免賦役的特權,還強令地方為他們輸捐納貢。那些未享有特權的,也依仗其豪強勢力,勾結官府,通過隱瞞、欺騙、賄賂等手段,使稅賦得以減免。這樣以來,苛重的稅賦就落到了廣大農民、中小地主和工商業者的頭上。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破產的工商業者為了生存,只好四處逃亡。明初以來實行的“兩稅法”至此已遭到徹底破壞,國家財政危機日甚一日。正如萬歷時期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向皇帝奏報的那樣,“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賦減。”(《明史紀事本末》)     有鑒於此,張居正於萬歷九年(1581年)實施了“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將田賦、徭役、方物、土貢等征項合並為一,計畝征銀。這套辦法簡便易行,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但卻觸動了官僚階層和豪強地主的利益。因此,在施行之初,便遭到激烈反對。在艱難維系了30多年後,“一條鞭法”便壽終正寢了。隨著萬歷中期朝政的腐敗,“諸役猝至”的現象卷土重來。而且,由於連年災荒和農民起義在各地的不斷爆發,財政虧空與橫征暴斂猶如兩股交互作用的飓風,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為了加強稅收以苟延殘喘,政府不但巧立名目,加重賦額,而且,增加了各種各樣的攤派。到了明朝末年,什麼“遼饷”“練饷”“剿饷”,以及“厘金”“關稅”“鹽課”等等多如牛毛,其征收額度遠遠超過了正賦。當時的西安亦是全國稅賦最重的地區之一,常常是“征役無已”“復刮民以充饷”(見《鹹寧縣志·田賦志》)。為了加快征收,朝廷向各省不斷派出宦官充任“礦監”“稅使”,這些人“恣行威虐,每托巡歷,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明史·陳奉傳》)”就連崇祯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宦臣們“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罪己诏》)     如果說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是被李自成的農民義軍推翻的,不如說是被自己的苛捐重賦送上了末路。李自成農民義軍順應民意,高舉“均田免糧”的大旗,高呼“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所到之處,“官民開城相迎”“望風而歸”。那種山呼海嘯般的狂潮,不能不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稅收政策所引起的結果。     站在明代秦王府城的遺址旁撫今追昔,我不禁感慨萬千。抬頭處,看到省政府大樓的電視幕牆上,滾動打出了這樣兩條信息——一條是:到今年(2016年)歲末,由於“營改增”政策的實施,我國為企業減稅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另一條是:為了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將對科技創新企業和小微企業進一步實行稅收優惠。看到這裡,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多麼好的稅收政策啊!這一系列重大稅收讓利政策,將促進多少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迅跑啊……  來源:西安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