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有望揭秘古代制鹽全過程
日期:2016/12/15 15:11:14   編輯:古代建築 我國考古人員26日在山東壽光閉幕的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評價,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為迄今全國罕見的完整體現古代制鹽業風貌的遺址,有望揭秘古代制鹽全過程。
據悉,雙王城鹽業遺址位於壽光市區以北35公裡處雙王城水庫周圍,距渤海僅20余公裡。遺址面積約30平方公裡,發現制鹽作坊近百處,每個地點含1到3座作坊。
自2008年起,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對這處遺址進行了發掘,已清理青銅時代(公元前10世紀前後)的制鹽作坊3處、歷史時期(公元10世紀-14世紀)的制鹽作坊1處,發現了一批制鹽遺跡和遺物。據考古發掘資料,青銅時代的制鹽作坊結構大致類似,每個作坊內設有制鹽設施,面積小者600平方米左右,大者近900平方米。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介紹說,雙王城遺址群中發掘的遺跡包括鹽井、蒸發過濾池、蓄鹵池、塗泥圓坑、攤曬場、鹽灶和垃圾堆等。根據考古發現和作坊內的布局,可對這個地區的制鹽工藝作推測性的復原。
考古人員初步推斷,這一地區古代制鹽方式可能有兩種:一是從作坊內地鹽井內汲取鹵水,倒入爐灶周邊較大的淺池,一方面通過池子裡的草木灰沉澱和吸附鹵水中的雜質,另一方面利用風吹日曬進行蒸發濃縮,提高鹵水的含鹽量,經過濃化處理的鹵水可轉入爐灶兩旁的儲鹵坑,再使用盔形器熬煮制鹽。另外一種可能是,在爐灶旁的平地上攤平沙土,將鹽水向沙土上不斷潑灑,利用熱力蒸發使沙土充分吸納鹽分,再將含鹽量很高的沙土裝入特制的容器進行淋濾,獲取高濃度鹽水,提高產量,節省燃料,最後一道工序是將鹵水注入盔形器內熬煮制鹽。
據了解,史料中有關古代制鹽工藝和流程的記載並不多見。壽光雙王城鹽業作坊遺址研究則有望為研究古制鹽提供重要線索。
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4日至26日在山東壽光舉行,海內外學者近60人參加了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