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歷史系教授表示大報恩寺復建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南京歷史系教授表示大報恩寺復建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日期:2016/12/15 1:34: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江寧派了一個文廣新局副局長,把他們的方案帶過來給我看了一下,我沒有表態,不好表態。我只談歷史文化、宗教傳統。”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蔣贊初表示。蔣贊初先生的意見對於大報恩寺復建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他說目前他不考慮這個問題了。“目前我在考慮陽山碑材和猿人洞的方案,這也是南京非常重要的青瓦文化遺存。”蔣贊初說。 有一座400多歲的明代古民居。這是明萬歷年間,劉望海以按察使銜辭官歸裡,朝廷賜予所建的府第。占地約4000多平方米,四列建築群並排建起,因此也被稱為“四馬拖車”,寓意高車驅馬。望著雨水順著天井瓦片滴落天井,遠離城市的喧囂,卻也憂心著古厝的“芳容漸衰”。最近,劉氏後裔們打算籌集資金,對古厝進行修繕,將現有的省級文保單位,升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古厝大廳前,掛著塊寫有“古直”的牌匾。當年劉望海與著名書法家張瑞圖同朝為官。五十大壽時,張瑞圖前來拜壽,送上書法“萬古之直”作為賀禮,贊劉望海為人正直。因當時的習俗,劉望海只收下“古直”兩字,退回另外二字。

    這個事情我也弄不清楚了,江寧希望在牛首山移建、棲霞希望在棲霞山,也有人希望在秦淮區原址復建。各有各的說法。”青瓦建築學權威、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是大報恩寺塔復建項目最早的負責人,他原來的方案是在秦淮區原址北側復建。“我現在已經退出了。”潘谷西教授稱,他們的方案也已經做了十幾個,如今他已經沒有精力來搞,所以決定退出了,前不久秦淮區邀請6個單位參與競標,他也沒有參與競標。在我市北郊花園頭村裡,有一座約200平方米、具有傳統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大厝,木偶制作藝術家江加走就出生在這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老年,直到離開這個世界。“那邊的屋頂已經塌了,泥土、磚瓦堵著門,門根本打不開。”我們試圖通過門口的木窗看看裡面的情況,但是木頭堵住了窗口,只能看見窗口堆積著的泥土。古厝有些木窗,也遭到盜賊的破壞。然而,約十年前,惠安舊城改造,古厝面積大大縮水,原來每排建築的四落,現已剩兩落。前年,前座因一場大火坍塌,另一座因年久失修塌落,尚存殘壁。上世紀八十年代,仍住著的60多戶兩百多號人,也已陸續搬離,如今只剩下10來戶人家仍不肯搬,劉良州便是其中之一。

    “門的下方已經都腐化了,如果沒有這根木樁頂著,門就會倒下來。”楊女士說,“你看,那邊的屋頂都已經掉落下來了。”隨著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右側的屋檐下已堆積著一些泥土,而有的瓦片也已滑落到屋檐邊,隨時都有掉落的危險。在江加走的孫媳婦楊女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位於花園頭村環鼎路的江加走故居。大厝的兩側都是新建的青瓦民房,而大厝裡也沒有任何標志表明這裡曾經住著木偶制作大師,很難將眼前的古厝與江加走故居聯系在一起。就有磚灰脫落。楊女士告訴我們,這樣的現象已存在很久了。“這些木頭窗由於年久失修,很多已經腐化了,只是表面還看不大出來。”而一些牆壁上的石灰也已脫落,露出了紅色的牆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