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蘇稽鎮大石橋

古建築——蘇稽鎮大石橋

日期:2016/12/14 9:52: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遠眺樂山蘇稽鎮大石橋
 
蘇稽大石橋條石橋面
       蘇稽是樂山古鎮之一,境內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古建築、古遺址,蘇稽大石橋就是一件立在水中的古建築,一件不可移動的屬於公眾的收藏品。
 蘇稽大石橋位於鎮旁,橫跨青衣江支流峨嵋河兩岸,曾是場鎮通往荻屏山一帶的唯一橋梁。自古以來荻屏山一帶就有人居住,近年由於經濟發展形成了大片居民區,大石橋更是兩岸居民的重要通道。
    古韻尚存的大石橋
    據悉,在大石橋未建之前,兩岸來往十分不便。清代道光年間集資修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大橋建成 。大橋為全條石結構,所用的石料名“雅石”,采自雅安市大山之中,用船順青衣江而下轉入峨嵋河直抵蘇稽鎮。樂山唐長壽先生在《嘉眉稽古錄· 蘇稽》中記載道:“每塊條石重約5噸。如此之巨,可想當年從青衣江船運而下的壯觀景象”。
    最近筆者到蘇稽作了實地考察,此橋氣勢果然不凡,采用平橋設計,整個橋面以8 塊條石為一排,共16排128 塊條石縱向水平狀鋪成。每塊條石長約6米、寬約60厘米,縱向並排安放在紅砂石砌成的橋墩之上,橋墩18個,形成16孔。縱觀大橋,全長近百米、寬近5米,沒有護欄,更沒有浮華裝飾,卻在平實簡約中透著古韻。
    為何選建平橋不建拱橋
    當年蘇稽人為何將大石橋建成石平橋而非石拱橋吶?仔細一想這正是一種合理的選擇。首先峨嵋河為一寬河床溪流,河面寬而水不深,橋下無須行大船,也就沒必要修建費工費料的拱形橋。其次,設計者對雅石強度有高度信任,雅石產自四川雅安境內,是一種耐磨性、抗剪力和抗風化性較高的細沙巖類的優質石材,事實也證明,橋面在車碾人走162年後變化不大,僅留下一些淺淺的凹痕,僅有局部條石發生斷裂被換成混凝土板。再有,也只有建成水平橋面才更方便居民、耕牛和手推車通行,甚至遇特大洪水時水平橋身產生的阻力不大,不會妨礙行洪。
    僥幸躲過日本飛機轟炸
    不過,站在厚重穩實的橋頭上,筆者忽然記起蘇稽大石橋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僥幸躲過一劫。據載,日本侵略軍繼1939年8月19日轟炸樂山縣城,造成震驚中外的“8·19大轟炸”慘案之後,1940年8月23日又再次轟炸樂山縣城,並竄入蘇稽鎮上空狂轟濫炸,結果蘇稽、荻屏山、白鶴、楊坪、沙嘴均遭到日機炸彈轟炸和機關炮掃射,造成人員死65人,傷47人,死傷牲畜無以數計。大石橋一帶也是彈丸橫飛,但橋身無大恙,躲過一劫,算是萬幸.
    珍惜使用蘇稽大石橋
    蘇稽大石橋作為一件古建築,經過162年的風風雨雨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如果從收藏的視角觀察,但凡人們有意識地維護保養一些古建築、古遺址就是某種程度的收藏行為,那些古建築、古遺址就是收藏品,比如這座蘇稽大石橋,它就是保存在現場的不可移動並且正在發揮使用功能的公眾收藏品。當然如果古建築是為私人所有的古民居、古宅院,那就是私家收藏品了。蘇稽大石橋是樂山市境內不多的古建築,願蘇稽人珍惜使用這座大石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