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碛口古鎮民居建築
日期:2016/12/14 9:52: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窯洞的中國建築藝術精神
摘要:碛口古鎮的民居建築繼承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築藝術精神,是搶救古鎮文化遺產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於黃河沿岸古鎮碛口進行實地考察,從中國建築藝術精神及藝術傳承的角度,闡述了在保護碛口民居建築的同時,現代建築設計應如何發現和繼承中國民居建築藝術精神問題。
關鍵詞:碛口;中國藝術;精神
“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這是碛口古鎮背後黑龍廟門兩側檐柱上書寫的一副對聯,也是對於碛口古鎮曾經繁榮的真實寫照。碛口古鎮在歷史上曾是黃河中游主要的商貿重鎮,其由於便利的水陸交通,繁榮的商貿往來,形成了其獨特的民居建築藝術形式,即碛口的大院式窯洞。在對於碛口的考察中,我們發現許多坍塌的窯洞已被拆除,許多古老的大院已被重建,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歷史建築坍塌時再開始修復和保護,這顯然是很不明智的對策。而為了適應經濟發展與旅游業的需要,大多數的修復過程,僅僅是對於建築形式的模仿,這喪失了民居建築的藝術精神,更失去了觸摸歷史的靈魂。
遺產的不可復制性告訴我們,一旦毀滅,就無法再生。所以保護它們,傳承民居建築的藝術精神,才是保護古鎮文化遺產其中最為重要的工作。
保護繼承建築遺產必須理解和繼承中國建築藝術精神。不同時代的建築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著——實用、堅固、令人愉快——這最佳建築的三要素。對於建築而言,實用性和堅固性規定了建築的技術性。而令人愉快則是精神、心理上的要求。中國民居藝術精神,提出了建築的技術美學。這使得建築成為精神性極強的藝術品。要了解這種藝術品就必須了解中國藝術之精神內涵。
1.自然論與天人合一觀
如何繼承和發展這種精神,必然要提及中國美學的觀點。自然論是中國美學總的觀點,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中國古典美學崇尚自然和山川,把山川之美看作造物之靈,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融入其中。碛口古鎮窯洞是循山勢開鑿的。必須依照山勢的變化而變化。這種造型的手法如同漢代循石造型的雕刻手法,從自然的石頭造型中汲取靈感,尊重自然,雕刻出不同的形狀。而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窯洞建築,它的開鑿也都必須回歸於山體自然的懷抱。這也充分體現了人生成於自然,而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
在碛口古鎮,傳統的對稱性在民居建築中被打破,這也是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所在的集中反映,窯洞之間的相互聯通,照壁、院牆對於院落空間的阻隔與劃分,出人意料的形式引動了人們更多的想象與情感,追求居所的自然化。通過各種巧妙的手法,把建築與自然山水的美溝通起來,形成一個有機開闊的整體,這正是中國建築美學重要的藝術觀點,也是碛口古鎮所展現給世人的獨特風貌。
建築是溝通人與自然的橋梁。天人合一的觀點把人視為自然之子,對於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表現在建築藝術精神上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表現在建築藝術形式上,就是建築對於空間劃分、氣勢貫通、精神融合的問題。民居建築很注意這種人與自然風水的關系,人之氣、山之勢被很好的融合進了民居建築。比如門的布局和朝相問題,門作為一種區分內與外、公共與私秘兩種不同環境的裝置,朝相、方位的選擇,體現著人對於自然氣勢之“勢”,即地勢、山勢的選擇與改造。從風水學上講中國傳統建築的朝向一般都采用“面南背北”的形式。而碛口那些因地勢無法滿足朝向的門洞,則采用照壁的形式加以彌補。牆的作用是對於空間的劃分,又有引導氣勢之“氣”的作用,而這種氣又以人的精神面貌為依托的,人穿行在牆體劃分的空間節奏中,將人的氣韻融會貫通,而通常在建築物轉折、死角之地又以磚雕、泥塑的形式出現在牆面,形成照壁,進一步延伸這種人內心之“氣”。
這種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是氣韻生動的集中表現,也是中國藝術精神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美學觀點,即對於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看法。人與自然是親和、親子的關系。建築是人改造自然的成果,把自然引入人的生活,人又通過建築回歸自然,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契合的關系正是中國傳統古經《周易》的思想,從變化到變易的過程,到達無拘無束的自由境地。老莊美學繼續把這種自然的回歸理解為“道”的概念,“道法自然” 自然而然,那種對於自然美的追求,高出於镂金錯銀,巧奪天工之美,正是中國美學長期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是現代社會所強調的社會准則,對於現代建築設計師而言,如何把中國人看待自然的精神的命題引入我們現代的建築設計,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使命。在現代都市中汲取自然的精神,求得現代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之美,居民生活的快節奏與自然環境的輕松意境之美,正是現代建築發展的重要線索。
2.心物統一觀
心與物是一組相互矛盾的美學概念,求得解決審美的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矛盾,正是中國建築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另一重要美學思想。心作為人理性精神的體現,蘊涵著人的內心品質,表現在建築中便是建築的形式。“物感心動”的理論便是心物統一觀的核心。碛口作為當時繁榮的商貿重鎮,雲集著許多來自各地的客商,其中不乏文人、儒商,中國文人對於自身文化身份的確認,反映在思想領域便是對於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揚,禮讓、謙遜、長幼、秩序。以禮為旗的思想表現在建築的形式上便是對於建築功能性的要求,如何從層次的劃分上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如何從空間的歸屬上注意保護個人的隱私,如何區別個人與集體的活動區域。這便對於建築構造有著極為嚴格的功能性要求,老幼、尊卑的不同地位要在建築形式中的體現便是位置、大小、造型等結構功能上的區別。
東財主院是位於碛口鎮東南的西灣村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落,東財主院的主人陳三錫從小飽讀詩書,博聞強記,由於鄉試不第,便來到碛口做生意,從此發跡。內心中對於不第的苦悶和對於現實富足生活的欣慰,反映在生活和建築中便是對於儒家等級、地位、秩序的遵從。陳三錫之孫陳滿瑜曾在家譜《家譜凡例》中寫道:“祭日期,除生理遠出他鄉,不能的遞歸,以及老幼疾病不能動履而外,務要長幼同赴祖茔,排班祭拜。或有公事急務未經言明在前擅不與祭者,罰錢壹佰文”。由此可以看出其對於老幼尊卑儒家文化的遵從。
東財主院由兩組建築群組成,每組都有四層院落,每層都隨山勢的升高而升高,院內有樓梯上下,二層、三層居住的是主人及其家眷,院落四處相同,阡陌交錯,體現出主人性格的豁達於爽朗。而四層居住的是小姐,四層的繡樓則相對封閉,只有一門到達,也體現出封建家庭中對於大家閨秀的私密生活空間的區分。心中所想必然在建築物的形式上有所體現,這正是一種內心與物體的統一關系。寄物於心,以心載物。這正是心與物高度統一的中國美學思想。石濤在他的畫語錄中說:“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辨正的看待了藝術主體與藝術客體的關系,心與物跡化渾為一的關系。碛口古鎮的建築也正是這種“心”掌握物、“物”隨從心統一關系的延續。
對於現代建築而言,雖然不像碛口窯洞建築那樣,在建築的方方面面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但是求得現代人內心與建築形式統一的關系,也是建築設計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3.形神統一觀
形神統一的觀點,又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命題。早在《淮南子》一書中就有:“寫神愈舞”的記載。東晉畫家顧恺之是“傳神論”的代表。他在《魏晉勝流畫贊》中說:“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從此“以形寫神”的理論,成為後世藝術研究的重要命題。
碛口民居建築對於這一觀點的繼承與發揚主要體現在內、外兩個方面,外在是建築風格的形散而神凝,內在是建築材料的神韻。碛口古鎮的民居建築形式主要是以窯洞為主,村落的布局順山勢得變化而變化,很難形成獨門獨戶得格局。於是便出現了各自為陣的局面,結構相對松散。這種各自為陣的局面又由石板路相連,形成了一個處處相連的完整體系。貫穿於碛口的石板路成為了連接窯洞的橋梁,即分散又統一,這正是形散而神凝的集中體現。
古人雲:“天性為神,人性為氣,物性為形”,這其實也是一種自然精神的體現,這種自然的精神也是居住在碛口居民內心性格神韻的一種流露,它不是江南水鄉的陰柔之美,也不是青藏高原的粗曠之美,它是一種平和的黃土之美,這正是碛口人的神韻所在,反映在建築材料上,主要是黃土,它沒有木頭的易於變化,也不像是頭一樣堅硬通靈,是一方水土根源的體現。法國哲學家丹納強調人文、環境對於藝術的影響,碛口的窯洞正是這種主體精神的集中體現。
現代建築設計對於新型建築材料的運用是前所未有的,強度高、性能好的建築材料層出不窮,如何用材料所展現的形式美來體現現代人內心的審美神韻是現代建築設計師不能不研究的問題。另外在解決了技術型難題之後,如何用材料與布局去營造建築的神韻,也需要建築師認真的去經營。
4.文質統一觀
文質統一的觀點,是指藝術精神內在與外在美的統一,形式美與意蘊美的統一,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孔子在《論語》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指人的風采,“質”指人的品質,把“文”和“質”統一起來看則是,建築的內在的結構與外在的裝飾之美了。
碛口窯洞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拱形的洞門,拱形在建築結構上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又發明了拱形“接口窯”、“箍窯”等幾種建窯技術。拱形本身也是一種美的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經常使用拱形的構圖方式來進行創作,建築中也經常使用拱形作為門洞。拱形本身也具有一種藝術的穩定感,這種內在的結構與外在的形式完美的結合,正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又一高超境界。
另外不斷重復的拱形門洞形成了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之美。拱形窯洞的外在規律之美與山體的自然之美相互融合,內外統一、相得益彰。窯洞依靠拱形而得以堅固,拱形依靠窯洞的本體而存在。這正是內在本質與外在風采的完美體現。
保護歷史遺產、尊重人類的歷史,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它對社會的發展將有極大推動作用。單從建築藝術精神的角度來講,它給我們現代建築設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傳統中來到現實中去,這正是文化發展的脈絡。一個民族強盛的標志,是對自身文化身份的確認,是內心深處對於歸屬感的認同。在這個時代優秀的藝術家正把他們的們的設計才華注入到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與精神中來,另一方面對於現代技術與材料的運用,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設計又一次重逢。
對於以上四種中國藝術精神來說,所強調的是建築藝術精神的力量,精神是無形的,它可以借助有形的建築來表達情感,利用民居來反映一個民族的意識,除了實用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精神的反映。藝術精神也是現代建築設計中值得繼承和發揚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居住在鋼筋水泥叢林之中的現代人,很難體會到中國古人那種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貴精神追求。這給我們的建築設計師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這也是保護碛口古鎮民居建築的原因,只有保住建築,才能留住精神。只有繼承中國建築藝術的精神,中國建築藝術才能不斷的前進。
參考文獻:
[1] 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134-141.
[2] 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66-71.
[3] 陳志華.碛口古鎮[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8:9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