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古建築70多座 古稀老人用畫卷再現德州老城
日期:2016/12/14 11:21: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董子讀書台、九達天衢坊、永慶寺……現在的德州人,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些德州名勝古跡的確切位置。
為讓更多人了解德州這座歷史名城的舊貌和名勝古跡,永遠記著德州舊時的模樣,我市70歲老人王憲貞日前繪制出了《德州城勝跡圖》。畫面以西南城角為視角切入點,逐漸展開畫面,以窺明清時期德州城全貌。畫中還原了大運河沒有改道時的舊貌,描繪了明清時期的的城門、城郭及主要古跡,大的建築為主體,小的建築為襯托,囊括明清時期德州古建築70多座。
該圖經過我市文史專員反復幾次修改,盡可能真實地再現明清時期德州的勝景。
初衷:讓更多人了解老城舊貌
王憲貞是一個熱愛德州地域文化的“老德州”,為德州文化的發展撰寫了民俗、戲曲、人文景觀、民間傳說、歷史沿革、神話故事等文章40余篇,現存資料200余萬字。
他從小生長在運河邊,小時候每天練習書法、繪畫,後又跟隨專業書法家、畫家學習,雖從醫40余年,但書法繪畫功底深厚。“人們搬進了高樓大廈,舊城的故居、古跡甚至街道,在人們的記憶裡已是一片模糊,我小時候所見到的古跡,現存的已經寥寥無幾。現在5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自己所住地方的歷史。”王憲貞說,在此情況下,一個搞地域文化的人繪一張明清勝跡圖是很有必要的。
使更多的人了解德州這座歷史名城舊貌和名勝、遺跡,永遠記著德州舊時的模樣,這就是王憲貞創作《德州城勝跡圖》的初衷。
准備:奔走多個城市查閱資料
找信息、查資料、訪知情者,參考志、史、傳及口耳傳說,《德州城勝跡圖》的准備工作可謂是一個大工程。“《德州城勝跡圖》的真正位置不一定都在有所記載的志書上,很大一部分是在祖祖輩輩居住在遺址周圍的居民處了解到的。”王憲貞說,自從有了構想以後,他搜集查閱了許多有關德州城內的名勝古跡的記載,到山東圖書館抄錄宋弼編纂的《州乘余聞》中大部分內容;到天津南開大學圖書館查閱馬百遒家所存的手抄本,得到了馬家井、馬家溜口、馬家墳地的確切位置;其他故居舊址查閱《德州新志考誤》,明萬歷《德州志》、《州志異考》,最後將德州城內所有記載的故址統統在清康熙《德州志》找到備案,又參考《山東通志》了解城門、城牆、戌捨、箭樓、甕城、雁塔、振河閣等確切的規模和位置。
王憲貞介紹,查閱資料就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州城還有很多民間自發崇拜而修建的廟宇、道觀、書屋、民居、園林等尚未找到,他繼續尋親問友、訪街坊、走鄉親,在他們口耳相傳中得到了德州城內明清以來所建的寺、廟、觀、閣、庵等60余處,大小衙門70余處,石坊、木坊、磚坊等70余座,明清兩代陸續建的七大書院、八大園林等。
成果:真實再現德州老城勝景
詳實的資料為構思老城圖打下了基礎。
今年6月份,王憲貞開始構圖。
王憲貞介紹,老城圖的構思是以城門、城郭及主要古跡為主,以大的建築為主體,小的建築為襯托,能看清德州老城全貌,囊括明清時期德州古建築70多座。以城區總體鳥瞰之構想,突出城門及西門外大運河及其主要古跡遺址。視角是以西南城角為切入點,逐漸展開畫面,以窺全貌。
全城橫向大街五條,中軸線是南門直通文廟前的奎星閣,北門向南止於塘子街(和平街)的丁字路口,東、西門大街相通,南、北、東、西四門有甕城、箭樓,南門甕城上有關帝廟、三義廟、娘娘廟等。城外護城河上架有吊橋。北門城樓內設有北極廟,東門外護城河上有青龍橋,大西門外京杭大運河西房庵、河神廟、董子讀書台、九達天衢及各類專業碼頭。小西門沒有箭樓,僅有城門,其南有振河閣。東南角建題名塔(雁塔)。南門正中線的第一個橫向街的十字路口叫喧嘩角,角東是德州監獄、獄神廟,角西路北是城隍廟,角北路口東胡同中間是永慶寺。“沒有正式動筆以前先畫草圖,征求地域文化專員的意見,幾經修改,參照了德州城缺一角的形狀,略有誇張。城西京杭大運河的堤、壩、圈分的清,船只航向明確,基本還原了沒有改道的舊貌。”王憲貞解釋道,“此圖僅是州城古跡的示意圖,不能按地圖標尺來衡量,方式是以中國傳統的繪畫,不符合透視畫法,但也有立體感,既傳統又現實。”
據悉,此稿是第五稿,也是一個草圖,王憲貞老人將在此草圖的基礎上繼續再創作,畫面還將繼續延伸,力爭把明清時期德州勝跡全都畫出來。
■小編有話說
關於德州城,明《嘉靖志》中有明確記載:舊為土城,魏太和間建,洪武三十年知州何原、都督張文傑、德州衛指揮徐福改建為磚城,周1956丈,高三丈七尺,城河深一丈,闊十五丈。城五門,東曰長樂,南曰朝陽,正西定邊,偏西廣川,北曰拱極。
上世紀中期以後,德州老城逐漸消失,目前老城西北角遺址尚殘存,位置在迎賓路北首以西,小鍋市以南。德州老城的形狀並非正方形,有人形容它為“靴子城”。王憲貞此圖為示意圖,並非嚴格按照比例制作的地圖。圖上城門處的“甕城”、“雁塔”等標志性建築清晰可見,畫面中的南城門舊址在今觀湖城處十字路口,雁塔舊址在今人民醫院西南十字路口附近。
(來源:德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