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國家文物局駁回南京地鐵5號線規劃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國家文物局駁回南京地鐵5號線規劃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日期:2016/12/14 21:30: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5年10月21日起,江南時報獨家率先進行了《南京地鐵5號線應給“千年文脈”讓路》的系列報道。事件緣於南京文物保護志願者邱先生給國家領導人寫了一封長信。信中稱:“相比其他已建成的6條地鐵線,地鐵5號線對南京‘千年文脈’的影響最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官網貼出紅頭文件明確,“暫不同意南京地鐵5號線選線規劃設計方案”,要求對選線方案和文物影響評估方案進行補充和修改。這樣的“駁回”對南京歷史文化保護可以說是具有風向標的意義。交匯點記者黃勇

  事件起因


  地鐵5號線影響“文脈”有史以來最多

  南京地鐵5號線南起吉印大道,北至方家營,貫穿江寧與主城片區,線路總長37.4公裡,在主城內沿大光路、建康路、升州路、莫愁路、上海路、雲南路、中山北路一路向北。

  這條線路同時也串連起一條“千年文脈”,報批規劃顯示,其周邊200米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單位一共有183處,沿線200米內受影響文物至少有93處,沿線涉及文物行政部門審批的不可移動文物共計22處,其中包括南京明城牆和挹江門城牆、原國民政府舊址、朝天宮等國保3處,南京渡江勝利紀念碑、和記洋行舊址、天朝總聖庫/英王府遺址等省保6處,市保7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6處。同時還將穿過明代宮城、南唐宮城、內秦淮河兩岸十朝遺址區等6處地下文物重點埋藏區。

  這個重大工程,涉及到的南京“文脈”可謂是南京地鐵建設有史以來最多的。

  既然影響最大,那麼5號線為何非建不可?南京地鐵集團的理由是:5號線南起吉印大道站,北至方家營站,是一條貫穿南京東南至西北方向的骨干線路,途經鼓樓區、秦淮區和江寧區,全部為地下線,共設30座車站。根據線路規劃可以看出,這條線路沿線串聯東山副城、南部新城、夫子廟地區中心、莫愁路商業街、五台山體育中心、北京西路行政中心、山西路—湖南路商業街和下關濱江商務區,覆蓋主城最為密集的客流集散點。這條線路開通後,將會緩解主城最為擁堵的中山北路、升州路和建康路等路段交通壓力,為市民出行提供很大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地鐵5號線還是南京首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地鐵線路。今年1月份,南京市政府與修建紫峰大廈的上海綠地集團簽署了《南京市地鐵5號線工程項目合作備忘錄》,明確綠地集團將投資約313億元參與合作建設地鐵5號線。

  事件經過


  南京文保志願者兩封信“舉報”5號線

  對這一影響南京“千年文脈”的重大工程,南京市高度重視,委托專業機構編制了《南京地鐵5號線對沿線文物本體影響評估報告》,努力保證地鐵施工不影響文物安全。9月17日,南京市文廣新局將地鐵5號線選線規劃設計方案上報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依法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但國家文物局慎之又慎,對省文物局上報的方案遲遲未予審批通過。

  雖說地下文物的埋藏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而地鐵隧道的平均深度一般在15米以上,但南京地鐵5號線的建設會否傷及文物,成為南京文物保護志願者邱先生等人最關心的事。邱先生給國家領導人寫了一封長信稱:“地鐵建設應該給歷史、中華文脈讓路,而不是讓千百年歷史、中華文脈為地鐵做出犧牲。”

  邱先生在信中說,南京地鐵完全可以不再“觸碰”主城,而是通過外圍換乘及目前的地鐵1、2、3、4號線井字型線網以及公交換乘等方式,來實現主城居民的便利出行。“完全沒必要再新建這樣一條對中華文脈影響如此重大的地鐵線路,且這樣完全可以避開如此密集的文脈區。”

  然而,就在本報連續追蹤報道的過程中,10月26日晚,南京地鐵官網竟發布一則關於地鐵5號線建設的招標公告。根據公告,南京地鐵即將對地鐵5號線試驗點下關大街一期配套工程施工進行招標。南京地鐵稱,之所以要用試驗段的形式,是因為下關大街即將開建,而從此經過的5號線同步施工的話,可以避免二次開挖,減少浪費。

  “南京地鐵急切開工5號線”的消息,再次引發文物保護志願者的不滿。志願者邱先生第二天緊急給國家文物局局長信箱寫了一封舉報信,信中稱:“南京地鐵以所謂的試驗段進行公開招標,准備於11月開工建設,如此不顧南京百姓、中央和國家主管部門的做法實在是錯誤至極”;“情況緊急,請中央和國家文物局進行查處和干預”。

  最新進展


  國家文物局要求南京補充監測數據

  這一事件,近日經國家領導人批示後,也暫時有了一個結果。

  11月9日,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於南京地鐵5號線選線規劃設計方案的意見》(辦保函2015170號),明確表示,“經研究暫不同意南京地鐵5號線選線規劃設計方案。”並要求對所報的“選線規劃設計方案”和“文物影響評估報告”進行相應的補充和修改。

  國家文物局在“駁回”南京地鐵5號線規劃的同時,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一是補充已建成線路尤其是3號線在穿越古城牆時,產生的振動對文物產生影響的監測數據;二是論證如何解決長期振動的影響,尤其是擬采用的液體阻尼鋼彈簧浮置板道床是否能滿足文物保護需要;三是補充沿線地質詳細資料,以及盾構機開挖對文物安全的影響及應對;四是地下隧道穿越古城牆或護城河時,隧道頂部至地面的距離,不小於兩倍地鐵隧道直徑。

  《意見》還特別提到,方案要求地鐵運行對文物的長期影響做充分評估,並采取保護應對措施。

  例如“論證擬采取減振措施,在解決長期微振動問題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對距離軌線較近(小於50米)的文物點,以達到《古建築防工業振動技術規范》的相關文物安全要求。

  5號線的開工時間極可能推遲到明年

  針對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南京地鐵5號線是否會做出線路調整?南京地鐵方面昨日未就此做出回應。不過南京地鐵集團昨天回復稱,已經按批復要求開展論證,補充報批材料。而試驗段的立項等前期手續已經完成。

  昨晚,南京市文廣新局官方微博也發布消息稱,“目前南京市正按照國家文物局意見,盡快對5號線選線規劃方案和文物影響評估報告進一步完善,確保沿線涉及文物的安全”。

  根據此前工程計劃,今年年底前,南京地鐵5號線擬開工,並於2020年建成通車。然而業內人士分析稱,規劃設計方案只是遭到國家文物局的暫時否定,不代表不建。但國家文物局已經考慮並要求,南京地鐵優化後報批的方案和報告中要正視,經年累月的振動下,地鐵線有無可能“威脅”沿線的文物。

  這也意味著5號線只有“選線規劃設計方案”和“文物影響評估報告”優化到位了,才能獲批並開工。而2015年只剩一個月,這也意味著,5號線的開工時間將極有可能推遲到明年。

  專家稱:建設項目今後論證時須更嚴謹科學


  文保志願者回應:政府工程更應該依法行政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汪永平表示,國家文物局暫不批准各地上報的項目,不是什麼壞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它表明文物保護更加嚴格和細致。此次要求補充的材料都要求建設方提供詳細的監測和實驗數據來說話,這意味著今後的建設項目在論證時必須更加嚴謹科學。這次“駁回”可以說是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是南京文化遺產保護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邱先生昨晚告訴江南時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城市發展要讓人記得住鄉愁。而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這次“暫不同意”說明,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政府工程更應該依法行政,國家文物局的批復就是這種體現。而南京市在國家文物局尚未批復的情況下,就准備先上馬試驗段,俨然是認為國家文物局肯定會同意,趕工期的意思非常明顯。”邱先生的語氣很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