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新疆文化遺產保護碩果累累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新疆文化遺產保護碩果累累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29: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十二五”期間,我區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得到拓寬,保護體系日趨完善,保護成效日益凸顯,保護能力得到提升,其顯著成果前所未有。
  摸清文化遺產家底文化遺產保護,摸清家底是基礎和前提。從2007年開始,根據國家部署和自治區布置安排,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在我區全面展開,對我區地上、地下、水下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六大類文物進行全面普查。重點是調查和登記新發現,同時對原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到2012年,我區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達9545處,其中新發現的3542處,復查6003處,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完成300多座烽燧的資料。其中,新發現文物的類型豐富,古遺址、古墓葬、巖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最為突出。文物的時代,上迄舊石器時代,下至新中國成立後。一些新的重要發現,大大豐富了新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填補了新疆考古發現的空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研價值。
  緊接著,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在我區全面展開,3年中,新疆2000多名文物保護工作者,完成了國有收藏單位調查、文物認定及文物信息數據登記等各項普查任務,一共完成196155件/套文物藏品的登錄,審核終審10000余件/套文物藏品和修改10000余件/套文物藏品。
  通過兩項普查,不僅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數量、特征、保存現狀等基本情況,真實地摸清了全區文化遺產的真實家底,還為保護文化遺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截至2015年年底,我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954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58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854處;共有各級公共博物館86座,文博單位收藏文物藏品總量190000余件(套),其中珍貴文物:一級品707件、二級品1348件、三級品4104件。
  資金投入前所未有絲綢之路上新疆區域的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越來越引起世界的矚目,國家和自治區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
  “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14.9億元,自治區財政投入1.2億元,主要用於文物的本體搶救、環境保護、文物庫房改造、文物征集、安防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前所未有。
  先後完成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台藏塔、森木塞姆石窟、柏孜克裡克石窟、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烽燧、阿巴霍加麻札、艾提尕爾清真寺、庫木吐喇石窟、焉耆七個星佛寺、石頭城遺址等數十處搶救保護維修工程以及勝金口石窟寺、克孜爾千佛洞千淚泉景區、克孜爾千佛洞渭干河段、森木塞姆石窟等幾十項防洪工程及庫木吐喇石窟安防系統工程。還有林基路烈士紀念館、烏什鐘鼓樓、溫宿包孜東古墓群等一大批遺址、墓葬和古建築的搶救維修以及奴拉塞銅礦遺址、樓蘭墓群、孔雀河烽燧群遺址等37處保護設施建設,使我區諸多文物遺址得到了全面保護。其中,吐魯番地區台藏塔遺址保護工程入選“2012年度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最佳工程”,通過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與當地實際緊密結合,我區文化保護工程的質量和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吐魯番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等28個建設項目,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個、歷史文化名村、街區4處。特別是吐魯番坎兒井維修保護工程,成了惠民工程,不僅改善了坎兒井保護現狀,增加了當地村民收入,讓他們真正成了使用、保護坎兒井的主人。
  首次取得申遺成功“十二五”期間,新疆各地各級部門全力以赴、緊鑼密鼓地籌備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最終有了令人欣喜的結果。
  2014年6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烽燧六個遺產地成為我區首批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區首批6處遺產地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這個巨大的成果,不僅提高了國際社會對絲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認同,也為推動新疆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北庭故城遺址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新疆第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北庭歷史文化遺產為主體,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於一體,讓文化遺產與人、城市以及自然和諧共生,北庭故城遺址體現的這種國內新理念的保護方式,將推動我區文化遺產保護邁上一個新台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