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浙江古建築商人都把古建築 拆開後統一到一個地方統一買賣

浙江古建築商人都把古建築 拆開後統一到一個地方統一買賣

日期:2016/12/15 1:30: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築將如何修繕,修繕好後賣往何處,做何用途呢?據該業主介紹,近幾年,由於歷史文化游和鄉村文化游的興起,許多地方都熱衷於購買整幢古建築用於建設經營性的高檔休閒會所或者民俗旅游景點。可以說,這些原本破敗不堪的古建築,在經過修繕後,就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讓人困惑的是,一幢瀕臨破敗荒廢的古建築,如果將它拆賣,也許能找到一個更好的安身之所,可是,經過這種商品化的修繕以後的琉璃瓦古建築,還能不能“修舊如舊”,保存它原本蘊涵的價值意義呢?對此,有專家表示,古民居、古建築是不可移動文物,與周邊環境、民俗風情是不可分割的,搬離,其實是一種剝離。

    如果是列入文保單位的還好說,但是對於那些還未列入文保點的古建築來說,基本上是束手無策。東陽市畫水鎮黃田畈村華陽的拆賣三公祠事件。那時候,拆賣古建築還沒有形成風氣,買的賣的都遮遮掩掩,特別是買主,對這三公祠能否順利拆除運走更是心裡沒底。當時,東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榮軍表示,對於還沒有列入文保單位的,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村裡出面做工作,如果村裡不支持,他們也愛莫能助。

    不能強制,這對於文物保護部門來說,非常尴尬。雖然每次發現有人把古建築賣出東陽,陳榮軍都去阻止,卻都沒有成功。可以說,古建築拆賣交易越是紅火,就越反襯出對尚未列入文保點的古建築的保護的蒼白無力。如果沒有村裡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這些經歷了百年風雨洗禮的古建築將會越走越遠。

    很多屋主願意出售明清古建築的原因很簡單,要麼是在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中,為了審批造新房,只好把沒有列入文保點的古建築拆賣;要麼就是面對昂貴的維修養護費用,屋主無力為繼,只好一賣了之;要麼就是有人意外發現這古建築很值錢,迷失在錢眼裡而賣掉了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而在這裡面,為了審批造房而拆賣的占了絕大多數。

    在文物保護上,過去的思路都是靠政府,但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許多琉璃瓦古建築的產權都是私人的,如果未能列入文保點,就沒辦法得到政府的庇護。除了收購整幢的古建築外,在這個行業裡,也有一批人專門收購古建築上的舊材料,這些舊材料絕大部分被用來修復古建築。可以說,與多年前的遮遮掩掩相比,現在的古建築拆賣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按照現行通用的古建築界定標准,古建築的保護對象是1911年以前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宅、祠堂、牌坊、書院、樓、台、亭、閣等民用建築物。而且他們平時只做整幢古建築的拆賣交易,古建築構件除非是剛好用得上的,不然也不會收購,這樣也就能保證了在交易中不會“觸雷”,收了不該收購的東西。

    最靠近路邊的一幢外表已修繕好的古建築最為宏偉,雕刻和色彩也很精美,據說占地達1000平方米,中間還有一個古戲台。在大賣場的裡面,幾個工人正在准備搭建一幢新的古民居。據工人說,這是剛從義烏市廿三裡街道的農村裡拆過來的,不過這房子沒有什麼特色。尋找一個有著這麼多古建築的場所應該是輕而易舉的,沒想到,在西宅村轉了一圈還是一無所獲。後來,幾經打聽,終於得知出售古建築的場所原來在村外的河道邊。記者首先找到了一家工藝品廠門口,從遠處看,可以看到工藝品廠後面的空地上有好幾幢用藍布罩著的古建築屋頂,可是卻怎麼也找不到進去的路。

    多年前還遮遮掩掩的琉璃瓦古建築拆賣,如今已發展成了一條收購、修繕、出售的完整產業鏈。古建築拆賣火熱的背後,則是對未列入文保點的古建築的保護的無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