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癡絕處,五夢到徽州。美麗的徽州,別具風味的徽派民居點綴在青山碧水之中。遠觀神秘,近看雅致。
那麼,徽派建築民居和其他民居比起來有什麼特點呢? ①它以黛瓦、白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征。 ②以
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 總結起來,從審美意蘊看,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和諧流暢,統一規劃的整體美。這和當時徽州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因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論基礎———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宗法制度較他處更為森嚴而完備。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和宗族凝聚力,預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時徽州已成為全國風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對封建風水文化頂禮膜拜,篤信不疑,認為村鎮的群體佈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輪廓的寓意內涵直接反映了一個宗族的“文化”素質,關係著宗族的榮辱興衰。宗族建築物統一規劃眾望所歸。 徽派建築的群體佈局雖然是封建族權制約下的產物,帶著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學效果卻是雋妙無比,讓人大開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齊刷刷的黑瓦白牆,飛簷翹角的屋宇隨山形地勢高低錯落,層疊有序,蔚為壯觀。眾所周知的紫園山莊———各種各樣的建築物規劃嚴整,排序井然。讓駐足其間的遊人耳目一新,肅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繚繞的自然美。徽州地形複雜多姿,境內層巒迭障,溪流縱橫,溫潤的亞熱帶氣候更使這裏山林繁茂,綠意蔥蘢。生活在“理學文章山水幽”獨特的人文環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養深厚,構思村鎮藍圖時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現為山巒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脈,建築物成了依附於血脈———溪水及其支流的“細胞”。徽派建築群體佈局時多重視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雅致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在這種建築思想的指導下,徽州“桃花園裏人家”式的村鎮隨處可見。它們或鋪展於波光瀲灩的大河之濱,或蟄伏於雲遮霧繞的深山一隅,環境優雅,空氣清新,視野繽紛。典型的如休甯縣汪村鎮石屋坑村,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錯落有致地簇擁在青杉翠竹流嵐飛瀑的懷抱裏,影影綽綽,縹縹緲緲,恍如人間仙境。 三是清雅簡淡、因陋就簡的樸素美。長期以來,徽州因地勢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維艱。生活在這種艱苦環境中的徽州人深知養家創業之艱辛,養成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良好風範,且寫進族規家訓,作為家風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傳。因此即便經營成功,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節儉。建造宅第時往往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在堅固實用、美觀大方的基礎上尋求樸素自然清雅簡淡的美感。緣於此,徽州少有富麗堂皇的豪宅華堂是不難理解的。以當地豐富的粘土、石灰、黟縣青石、水杉為主要材料建築的徽派民居構思精巧、造型別致、結實美觀。遠遠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牆,對比鮮明,加上色彩斑駁的青石門(窗)罩和清秀簡練的水墨畫點綴其間,愈顯得古樸典雅,韻味無窮,清淡樸素之風展現無遺。 徽派民居,審美如是。那麼,從工藝特征來看,徽派建築民居又有哪些特點呢? 徽派
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
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
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
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斗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征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潇灑。 不僅僅如此,徽州民居的產生,還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人文根基。 徽州雖然山青水秀,物產豐富,但缺乏廣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狹,村落密集,當地人們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求衣食於四方”,其中不乏善於經營者,以當地盛產的木材、茶葉、蠶絲、大米等土產為商品,長途販運,進而發展到經營鹽業,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時期,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商場縱橫捭阖的富商大賈不是發跡於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鎮,恰恰是地理封閉的山西、安徽的晉商、徽商。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歷史問題。在那個時代,商人一旦有了豐厚的資金,首先要辦的事就是在家鄉大興土木,營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徽派建築最典型的風格就是左右(或東西)兩側的高牆呈階梯狀,當地人稱“騎馬牆”或“風火牆”。村落街巷,房捨鱗次栉比,戶與戶之間,騎馬牆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經商在外,在家多為老弱婦孺,高牆有防盜的作用;其二,中國
古建築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問題應該列為首要,為了不至於一家失火,鄰捨遭殃,“風火牆”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築由於受建築空間的局限,沒有北方四合院的闊綽,所以建築普遍顯得“小氣”從外到裡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門——板壁(類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沒有什麼裝飾,只起到阻隔門外人視線的作用)——天井(起通風和采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開鑿水池,巧設盆景,另有情趣)——與天井平行的左右廂房-客廳(家庭日常起居、用膳、會客的主要場所)——與客廳平行的左右正房——後天井-與天井平行的廚房和雜物間。一般來說,徽派的建築都是兩層樓的格局,樓梯常設於廂房與正房之間,狹窄而陡峭,樓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築最巧妙的設計我認為當推天井。取其名為“井”,可見不同於“院”,取其高而狹之義。兩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於一宅的中心,因其狹而更有通風之效,形成“煙囪效應”,這類古宅夏天涼爽,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得益於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築為安全起見,窗戶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風之外,還有采光的效用。 徽州人的建築與北方建築的另外一個顯著區別就是,他們不太在乎建築的平面規模,不喜歡大大咧咧,而更注重在有限的建築空間中雕梁畫棟,展現個人的欣賞品位。在民居中門楣上的石雕和徽州
磚雕、梁柱上的浮雕、門窗裙板的镂雕,都是很有價值的藝術珍品。各種各樣的門樓也是爭奇斗艷。古代徽州能工巧匠不少。更可貴的是,由於“山高皇帝遠”,很多
古建築的藝術元素居然逃過了“文革”十年浩劫。現在這些過去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成了一個村落的文化符號了。 徽州民居,別具一格。具備獨特的審美意蘊和精美的建築工藝。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各地的高檔住宅小區和別墅紛紛啟用徽派民居風格。是的,那高高昂起的馬頭牆,不是承載著昂首向前的精氣神嗎?那精美的
磚雕門樓,不是彰顯著吉祥文化的藝術特色嗎?那雕梁畫棟,不是展現著高雅的品位嗎?經典的,總是有價值的,徽派建築,可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