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鎮在城中 城在古鎮裡

古鎮在城中 城在古鎮裡

日期:2016/12/14 9:52: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重慶磁器口古鎮嶄新現實名人荟萃文化印記特色民俗

 

三山環繞的千年佛教名剎寶輪寺

 

嘉陵江邊的千年古鎮

 

  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

  古鎮在城中 城在古鎮裡

  當您厭倦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

  當您向往自然天成的冥想歡暢,

  當您學會珍重歷史的精神傳奇,

  千年古鎮,

  在被尊重的前提下,得以涅槃。

  磁器口,何以煥發生機吸引世界的眼球?

  磁器口,何以展示魅力構建人文的地標?

  這是一次重慶歷史文化的深度梳理,

  這是一次傳統文化、城市血脈、現代文明的厚重融匯。

  磁器口,展示給世人的,

  不僅是一個千年古鎮的歷史遺跡,

  更是一個歷經1800年變遷,

  與城市發展共同存在、共同經歷、共同呼吸的文化印記!

  悠久歷史

  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東北部,轄區面積1.5平方公裡,年接待游客600萬人次。古鎮始建於公元998年宋真宗鹹平年間,清朝初期,因盛產和轉運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和“磁”相通,後定名為磁器口,是中國唯一位於大城市都市核心圈的歷史文化古鎮。磁器口背倚歌樂山,前臨嘉陵江,金碧山、馬鞍山、鳳凰山三山並列,清水溪、鳳凰溪兩溪環抱,依山而建,由山起城,山、水、城交相輝映,相生相息,構成“一江兩溪三山四岸”的美麗畫卷,風光迤逦,人文荟萃,商貿繁華,是嘉陵江下游歷史著名的商業碼頭。

  磁器口保存著老重慶的建築風貌、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是老重慶的縮影。其歷經千年不變的純樸古風贏得了“小重慶”美譽,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中最重要的傳統歷史街區。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保存有20余處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明清四合院;有古樸、粗犷的巴渝遺風;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抗戰遺址和紅巖志士的活動場所;有可以欣賞川劇清唱,鐵水火龍、古風猶存的老茶館;有傳統手工作坊和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有“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的繁華碼頭;有體現巴渝文化的川東山地民居——巴渝民居館、鐘家院等古建築院落與石板老街及水碼頭,體現沙磁文化的重慶教育博物館與省立教育學院舊址,體現紅巖文化的華子良陳列館和鑫記雜貨鋪舊址,體現宗教文化的寶輪寺、文昌宮,體現民俗文化的陶瓷古玩藝術館等。

  “巴渝風、沙磁雨、紅巖魂、陪都情”,承載著重慶人難以割捨的歷史和記憶。“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磁器口鮮明的地域和人文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吸引各級領導和來賓,海內外眾多學者、專家和游人駐足品味。

  嶄新現實

  磁器口於2001年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搶救的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文化歷史街區保護計劃,2006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華美食街。2008年,重慶市人民政府頒布《重慶市磁器口古鎮保護暫行辦法》,強化保護力度,同年磁器口被列為重慶“新巴渝十二景”。今年5月14日至17日,磁器口古鎮將代表重慶參展中國(深圳)第六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

  近年來,磁器口的發展受到了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2010年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親臨磁器口,與古鎮居民共度新春佳節。正月初八,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視察古鎮,關心古鎮片區開發建設改造事宜。目前片區磁童路改造已納入重慶市重點工程。

  2009年7月,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新設立磁器口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管理委員會,由一名區委常委擔任管委會主任,提升管委會工作級別。新成立的管委會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筆,保護古鎮風貌,整治古鎮環境,規劃古鎮未來。管委會擬依托現有景區實施提檔擴容,在風貌協調區布局“西風東漸”“陪都流韻”和“江渝舊市”等街區,以展現巴渝文化為核心,荟萃中外旅游精髓,集民俗風情、休閒商業、私人博物館、創意文化產業、吊腳樓酒店、私人會所、文化公園等於一體,打造更具品位的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千年磁器口必將煥發新的生機,靜候慕名而來的客人解讀文化,品味民風,溫熱都市浮躁的內心,賦予快節奏的城市一份難得的古樸、閒怡與寧靜。千年古鎮,我們相許以心!

  名人荟萃

  尉遲迥:南北朝時西魏大都督,益州刺史,寶輪寺(原名白崖寺)為其所建。

  建文帝:14、15世紀相交之際,明建文帝朱允炆兵敗南京,傳說其削發為僧,輾轉顛沛,曾隱居古鎮後的寶輪寺。

  丁肇中: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抗戰時期隨父母流亡到陪都重慶,在磁器口生活、學習6年。

  饒國華:國民革命軍21軍第七師副師長,1927年駐防磁器口,打擊邪惡勢力,居民為其立德政碑,解放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劉湘:國民革命軍21軍軍長,四川善後督辦,民國四川省省長,1933年在磁器口創辦四川鄉村建設學院。

  梁漱溟:中國鄉村建設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抗戰爆發後多次到重慶推行其鄉村建設主張。

  周恩來:抗戰時期在重慶工作時,常到磁器口附近高峰寺新華日報臨時印刷所檢查工作,曾在沙磁文化區向民眾宣傳發售《新華日報》。

  蔣介石:抗戰時期曾到磁器口川教院視察,並手植兩棵銀杏樹,至今郁郁蔥蔥。

  林森:曾任國民政府主席,抗戰時期居住歌樂山林園,磁器口是其喜愛的游覽、休憩之地,曾為磁器口題寫“小重慶”碑。

  馮玉祥:著名愛國將領,國民黨元老,抗戰期間客居沙坪壩。憤激汪精衛投降日本,在磁器口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王臨乙:著名雕塑家,抗戰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居住於磁器口劉家墳,1940年主持設計了汪精衛、陳璧君夫婦跪像,安放在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前,聲討汪逆罪行。

  郭沫若:抗戰時期居住沙磁文化區,常來磁器口,古鎮牙科醫生江容強曾為其治療牙病並交友,郭沫若欣然為其題寫“容強牙科診所”匾,此匾仍存。

  徐悲鴻:著名畫家,抗戰時期在中央大學執教,常在磁器口古鎮作畫,保留了古鎮昔日難得美景與資料。

  韓子棟:《紅巖》小說人物華子良原型。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在北平被捕入獄,抗戰期間被輾轉關押湖北宜昌、貴州息烽,抗戰勝利後轉押至重慶白公館監獄,在獄中負責伙食和小賣部。1947年8月18日到磁器口購貨,借看守打麻將之機渡過嘉陵江脫逃,解放後曾任中共貴陽市委書記,貴州省政協主席。

  肖秧:曾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四川省省長,1947年就讀於磁器口川教院,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張書旂:著名畫家,在磁器口所作《百鴿圖》於1941年被中國政府作為國禮贈予美國總統羅斯福,現存美國羅斯福總統紀念館。

  磁器口古鎮作為沙磁文化區的中心,還是馬寅初、張伯苓、胡庶華、羅家倫等教育大師,豐子恺、張善子等美術大師,冰心、曹禺、洪深等文學大師常來常往之地。

 

未來的磁器口,街區面積擴容,品質提檔升級

 

  文化印記

  眾多的文化遺址,是磁器口千年文化的見證,是古鎮多元文化的載體。今天,它們正得到各級精心的保存與呵護。

  1.寶輪寺 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至今已有1000年歷史,為重慶市最負盛名的佛教名剎之一。傳說明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燕王朱棣逼迫退位而輾轉流落到磁器口避難,曾在此隱居,又稱為龍隱寺。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斗拱木架結構,宏偉壯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黃桷坪牌坊、《磁器口賦》和石碑 牌坊由古代“衡門”演變發展而來,最初僅起空間分界、標識導引和裝飾美化作用,宋代發展為獨立建築形式。《磁器口賦》由磁器口的民間書法家、鄉土詩人朱墨先生撰寫,展現磁器口的發展歷史,展望磁器口輝煌的未來。

  3.鐘家院 鐘家院建成於1890年左右,主人是在磁器口長大的鐘雲亭老先生。整個院子既有北方四合院韻味,又極具南方民居精致典雅的特色。院內展示明清古床、花好月圓桌等文物,是清代民居的重要展示場所。

  4.寶善宮 磁器口九宮十八廟的著名道觀,是善男信女祈福求願之地。在民國期間改為嘉陵小學,丁肇中先生曾就讀於此。現該院改建為陶瓷館,系統展示陶瓷與磁器口文化發展的歷史輪廓。

  5.深水古井 古井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常年不枯,相傳明建文皇帝曾於井中躲避追兵。

  6.鑫記雜貨鋪 是渣滓洞、白公館難友們與外界交換信息的主要窗口,當時地下黨重要秘密聯絡點之一。《紅巖》小說中“華子良”的原型韓子棟,就曾通過此處遞送出很多珍貴情報。

  7.汪逆跪像 為紀念抗戰陣亡的將士而塑的大賣國賊汪精衛、陳璧君夫婦的跪像。

  8.高石坎 極具山城特色的青石老街。

  9.古碼頭 明清時期轉運物資的古渡碼頭。位於嘉陵江邊,形成於唐宋,繁榮於明清,民國達到極盛。明朝“前七子”詩人王廷相有“蒼山冥冥落日盡,古渡渺渺行人稀”之詩句。

  10.文昌宮古寨遺址 現存一段古寨牆,一道古寨門。立有建文帝的雕像,為傳說中其離開磁器口時的形象。

  11.吊腳樓 一江兩溪三山四岸的地理條件,造就了豐富的吊腳樓景觀,她與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氣和安穩,與石庫門建築反映上海人的精細和開放,顯然很不相同。今天,吊腳樓不再是重慶人居住的處所。而磁器口吊腳樓,作為生態符號的建築形式,供人們觀賞回顧,透射著祖先頑強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12.九石缸河灘 位於嘉陵江畔,傳為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攻入重慶的寶地,有“石缸對石鼓,黃金萬萬五,誰人能知曉,買下重慶府”的民謠流傳至今。河灘上留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1939年,中央大學曾在河灘旁發掘漢代崖墓群,墓壁上有“永壽四年”(即公元158年),“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的題記,並出土陶俑、陶器若干。

  13.百年老店聚森茂舊址 聚森茂是重慶著名醬園之一,其產品曾暢銷長江中下游地區。

  14.小重慶碑 位於古鎮丁字路口,字跡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游覽磁器口,見其繁榮有感而題。

  15.雙龍古橋 位於金碧溪上,建於清代,古橋兩側雕有兩個龍頭龍尾,用於鎮壓洪水,世稱“雙龍橋”,至今保存完好。

  16.四川省鄉村建設學院舊址 該學院創辦於1933年,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省立教育學院,是西南師范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的前身,現舊址尤存。

 

古鎮入口磁器口牌坊

 

  特色民俗

  1.民樂表演 在古鎮的茶樓內經常有民間藝術家演奏民樂,以最淳樸的方式展示古老的民樂特色。

  2.川劇吐火表演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集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為一體而構成的劇種,在重慶地區特別盛行。川劇中的絕技包括變臉和吐火等。

  3.舞龍表演 特色民間藝術。

  4.更夫文化 磁器口古鎮仍保留著更夫打更的特色。

  5.蜀繡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針法繡技。

  6.剪紙藝術 鄧和平剪紙被列入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用一張紙和一把剪刀,信手剪來,便是一幅造型逼真、千姿百態的圖案。2010年,鄧和平受邀參加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展現磁器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7.葉脈畫工藝 是一種獨特的民間繪畫藝術,它巧妙地利用樹葉形態和自然肌理,將中國傳統的山水、人物、花鳥題材繪於其上,營造出別具韻味、靈秀自然的藝術境地。

  8.糖關刀手工藝 藝人用糖液作畫,鑄成各種小動物及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一面賞玩一面品嘗。現在,糖關刀已經成為重慶的特色小吃。重慶2月15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