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墅老街復“古”迎新生
日期:2016/12/14 11:52: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曾經的老街已被各種小商鋪占據。
說起老街,很多人知道市區有平江路、山塘街,卻很少知道蘇城南門外有條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古鎮街區——位於吳中城區長橋街道的蠡墅老街。
在長橋街道,歷史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蠡墅古鎮區,包括四座古橋和多處上百年的古宅,還有兩棵樹齡600多年的銀杏樹。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座離蘇州市區最近的古鎮,卻湮沒在都市的喧囂中:老街的破落,古宅的衰敗,商業的蕭條……如何恢復古鎮的面貌?最新一輪的改造規劃顯示,蠡墅老街將注重開發與保護,古橋、古宅等一些古建築將得以保留。
過去——造船業、刺繡、眼鏡等行業發達
“蠡墅”,觀其名便知,此地與歷史名人范蠡有淵源。史書上說,范蠡本是楚人,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復仇滅吳國後,卻選擇急流勇退。據《蘇州府志》記載,他曾建別墅隱居於此,“蠡墅”之名便由此而來。蠡墅古鎮位於長橋街道的南端,東至長蠡路,西臨石湖風景區,南至南蠡墅街,北到躍進河,占地面積約400畝,居住人口有近5000人。而蠡墅老街,主要指以蠡墅港為軸分為上塘街和下塘街,以南北向的蠡墅港分為多個“浜”。
對於許多從小生長在長橋一帶的老人來說,蠡墅是他們割捨不斷的一段情緣,今年69歲的退休老師史賽椿便是其中之一。“現在的蠡墅真是可惜,啥都看不到,很難想象曾經這裡的造船業、刺繡、眼鏡制作等行業都很興盛。”史賽椿是個“蠡墅通”,他介紹,根據史料記載,以眼鏡業為例,從清朝起到解放前,蠡墅鎮每年制造的眼鏡產量占全國的半數以上,最多時達到年產20萬副;刺繡行業,歷史上蠡墅老街的刺繡業發達程度堪比如今鎮湖的刺繡一條街,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結婚時所穿的禮服就是蠡墅的繡娘繡出的;依托運河,這裡有兩家造船廠,曾經向江浙滬等地輸送50噸級以上的輪船。此外,當時古鎮四大家族之一的馮家有一處108個房間的大宅,據說如果不熟悉地形的人誤入馮宅,很難“兜得出來”。
盡管歷史上是這樣的興盛,眼下的蠡墅古鎮卻已沒落。目前,老街雖然還完好保存著當時的格局,卻已不見當初的興旺,老店鋪基本不見了,居住在此的除了一些本地老人外,更多的是外來打工者。而蠡墅人曾經引以為豪的造船、刺繡、眼鏡制作等行業,如今也隨著老街的沒落而消失,“希望蠡墅古鎮能再次恢復舊日的繁華,把其中的傳統工藝和民間風俗重新挖掘出來。”史賽椿道出了無數蠡墅人的心聲。
現狀——老街沒落,古宅破敗,外來人口居多
古鎮的沒落並非一朝一夕,有的像馮宅是因為歷史原因被拆除;有的是因為新建了馬路,使得原本通行的河邊走廊失去了意義;還有受限於古鎮自身的條件制約,無法進一步開發。
行走在蠡墅古鎮的老街上,可以感受到這裡與中心城區的定位發展反差越來越大:老街原建築破壞嚴重,30%房屋已棄住;50%以上為近些年新建民宅,多為2層,並有大量臨時建築,阻斷原有通道;沿著蘇蠡路集鎮段分布了300多家小商鋪和小餐館,沒有像樣的商貿綜合體。
“老街上的舊房子大多年久失修,經房管安全鑒定部門鑒定很多老宅被定性為危房,已經不能再住人了。”長橋街道分管規劃建設的負責人說,為了解決這部分居民的住房問題,街道於2003年啟動預拆遷工程,按照“拆一還一”進行補償和安置,老宅則由當地政府收購保護。10多年來,老街上搬走了數百戶人家,剩下的老宅基本由當地老人居住,或者租給外來打工者。
然而,由於蠡墅房租便宜,再加上交通便利,古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入住。“現在蠡墅片區的人口在800戶左右,其中本地人只占到七分之一。”這位負責人說,很多外來人口在這裡開辦回收廢品、修理電動車等小商鋪。
為此,街道從2002年起便開始對蠡墅古鎮進行規劃,從一開始的保護到現在的改造,大大小小的規劃設計不下4次,“我們曾想過多種方案,一種是把老街整體推倒重建,但這樣會失去古鎮的歷史積澱。另一種就是加以修復和改造,把歷史文物保護和傳承下來。”
展望——歷史與現代並存,保護與開發並重
從蠡墅老街最新一期的改造規劃來看,老街上的四座古橋、民居風貌、喬木竹林、古井以及老街文化均有計劃地保留,未來這裡還將以狀元文化為主題,規劃狀元博物館、謝師宴、成人禮傳統民俗、畫廊、教育培訓、狀元文化沙龍等業態。針對轄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亟待妥善修復和保護的情況,吳中城區已經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調研、整理和保護。
據介紹,吳中城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集中在蠡墅古鎮區,主要包括蠡墅古橋群和古宅,其中蠡墅古橋群分布在蠡墅港的兩側,有蠡墅橋、須茂橋、永興橋、太平橋。目前,城區的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以維護蠡墅古橋群為主,在建設發展中尤其注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並將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如,在城鎮道路建設中,如果遇到因道路拓寬涉及到對古橋保護問題,並且該橋所在路段仍在發揮著道路交通的作用,則在力爭保持古橋原有形制不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住古橋主要構件。蠡墅橋便是這種保護方法的受益者,其采取了古橋與新橋並駕齊驅的方法,在古橋旁側鋪設新的橋梁,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又可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的矛盾。
同時,為了弘揚刺繡文化,吳中城區於2013年迎來了盤金繡娘林多妹的回歸並成立了工作室。在2014年首屆中國(蘇州)民間藝術博覽會上,林多妹的一幅雙面盤金繡作品《白鹭》受到了業界的矚目,這也標志著蠡墅盤金繡的再度崛起;同年12月,盤金繡還入選吳中區前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名單。“歷史文化遺存散落在民間,要想保護好這些寶貝,老百姓的力量不容小觑”,吳中城區管委會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