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已有 八百多年的歷史, 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繞,一 片碧野之間綠水萦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 古色古香的麗江古城
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诏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 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余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
麗江在明末時已具有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
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屬麗江地區。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2003年4月,麗江撤地設市,將原麗江地區改設為麗江市,並將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分為古城區及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歸流政策以後,便成為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納西東巴教發源地)的納西人和金沙江東泸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這種同化過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後旅游業的發展中逐步加速。
麗江古城西、北靠山,東南開闊。城市建築和民居皆白牆黛瓦、木架輕廈。獨特的民居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其路面鋪五花彩石,雨天不積水,晴天不起土,庭院裡花香鳥語。主街傍河,小巷臨渠,河水清澈、干洌、透明,像一條血脈給古城帶來生機。河面上,一座座造形迥異的小橋,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韻,被稱為高原的姑蘇,東方的威尼斯。
麗江屬高原型西南季風氣候,氣溫偏低,晝夜溫差也很大。麗江的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
麗江旅游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要代表:
二山即玉龍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古城總面積約3.8平方公裡,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湖,即泸沽湖,位於寧蒗縣境內,是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面海拔2685米,面積48.45平方公裡,平均水深40.3米,最深達93.5米。泸沽湖景區已被列為雲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游度假區。
一江,即金沙江。金沙江流經麗江651公裡,沿線景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長江第一灣、虎跳峽和寶山石城。
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東巴經卷、東巴繪畫、建築藝術及宗教文化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一風情,即摩梭風情,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習俗。
束河位於雲南麗江城北,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也是木氏上司的發祥地。這裡古跡荟萃,沿柏油馬路向雪山方向行駛,約五公裡處左轉, 進入一碎石路段,再前行約2公裡,你便可以見到一個古老的村落,這就是束河,又名龍泉村。
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頭“九鼎龍潭 ”。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湧泉,束河人奉為神泉,於是建有北泉寺。寺內陳設與古城其它寺院沒有什麼區別,倒是源邊臨水一角,有一個“三聖宮”樓閣,為傳統四合院,裡面供奉的皮匠祖師。
麗江的山水風光固然令人陶醉,但最讓游客們心動不已、流連忘返的卻是賦予雪山、江水、城鎮以魂魄、以神韻的納西東巴文化。時光恰似凝固一樣,民風古樸,風貌依然的麗江古城,如今仍原汁原味地留在世人面前。也正是因為她的古樸和美麗,引來了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