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名人故居藏家願意將古建築無償交給國家

名人故居藏家願意將古建築無償交給國家

日期:2016/12/15 1:20: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據《新聞晨報》報道,杜月笙的房子,榮毅仁的辦公室,黃炎培的書房,走出房子還可以看見明清年代的花亭樓榭……這些可不是粗制濫造的仿古建築,每一幢都是貨真價實的“老古董”,它們都是趙文龍的收藏。歷經10余年,他將這些建築匯集到自己名為“荟珍屋”的園子中。這個園子位於松江九亭,價值已過億。
  因為收集名人舊居,趙文龍被懷疑可能非法倒賣文物。近日,他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說:“我是合法經營文物,以商養藏,將來我願意無償將‘荟珍屋’交給國家。”
  已收集數百套老房子
  一見記者,趙文龍開宗明義地聲明:“我覺得我有責任為文化傳承做些事情,我建起這個園子,就是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能看到這些精美的建築。”
  如今“荟珍屋”的10多幢老房子中,原屬榮毅仁家族產業的一幢民國老屋是趙文龍的最珍愛的收藏。據他介紹,這幢老房子的原址就位於現在靜安寺的城市航站樓,當年在城市發展的壓力下,這座地理位置極佳的故居將被拆除。趁著這樣的機會,趙文龍出手買下了這幢名人舊居。“無論是房子裡那些精致優雅的柚木樓梯、房門,還是當年純靠進口、國內獨一無二的水晶彈子玻璃,都是代表著民國年代建築的極高水准。”
  眾所周知,一般的拆遷中,沒人想到會去復建,所有拆下來的材料都雜亂無章地擺放。而趙文龍請數十名工人,經過4天的連續奮戰,終於將老房的木結構和玻璃完好無損地挪到了松江,並分門別類進行整理,隨後進行了復建。
  趙文龍介紹,他收藏的名人故居、古建築大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收購而來。“荟珍屋”的庫房內還收集有上百套老房子的木結構,“多是江浙滬一帶士大夫宅院,它們或是在更早的時期被其後人出售了,或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被拆遷命運而不得不轉讓了。”
  趙文龍一再強調,他收藏古建築的手續都是合法的,而且這些古建築也不允許交易到國外。他之所以復建這些古建築,更多是想讓後人有機會再看看那些老建築,知道我們民族的好東西。
  13年前1.3萬開收老宅
  趙文龍從小在徐匯區桂林公園旁邊長大。桂林公園原是黃金榮的家祠和花園,按照江南古典園林的傳統方式修建,布局精巧別致,趙文龍在此耳濡目染,從小對古玩、園林等頗感興趣。
  據他所述,19歲到漕寶路附近插隊落戶時,他曾用100元買下了當地人家的一個紅木梳妝台,“當年真是愛不釋手,每天又摸又擦,把原本已經蒙塵的家具逐漸‘摸’出了光彩”。100元在當年是趙文龍半年多的工資,他對木制家具的熱愛可見一般。雖然在其父的壓力下,這件梳妝台最後作價500元賣給了別人,卻也讓趙文龍積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開辦了自己的古典家具行。
  開始的時候,他邊買賣邊收藏明清的古家具。目前,趙文龍已收集了一萬多件明清時期的古家具,黃花梨木、紫檀木、雞翅木、鐵力木等各種材質古家具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俨然一座袖珍博物館。有了實力以後,他才開始去收藏古建築
  趙文龍講起他13年前從浦東一處人家買到第一套老房子時的場景,那戶人家急於出售這套祖房的木結構,以便在原址翻蓋新房,一萬三千元即成交。可經過趙文龍的重新設計和修葺,這幢房屋重又煥發出奪目光彩。“這家人家或許沒有意識到這座老房子的價值,房子的用料很考究,木雕更是相當精細,將《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刻畫得栩栩如生,能有實力建此屋的,當年必是大戶人家,就那麼被後人拆掉該有多可惜”,趙文龍對這些老房子的感情溢於言表。
  打造傳統文化傳播平台
  目前“荟珍屋”雇傭的工人約有50位,“都是有手藝的人,工資比外面高,工資又穩定,有的人跟了我近10年了。”“荟珍屋”既不對外開放參觀,又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支撐龐大的收購和養護開支的,只能是他的古董生意。
  說到為何想到建立“荟珍屋”,趙文龍顯得有些激動。趙文龍回憶說,1999年,他赴歐洲考察當地的中國古家具市場,當時他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古家具受重視程度頗高,“哪怕桌子缺一段桌腿、椅子已經殘破,這些歐洲的博物館照樣將其進行‘原樣’展示,並在一旁注有詳細說明。”
  這不僅讓趙文龍意識到中國古董家具的巨大歷史意義,也讓其感受到國內外對於中國古家具重視程度的巨大差別,“我怕啊,怕我的孫輩以後只能到國外去看老祖宗的物件兒了。”強烈的危機感讓趙文龍重新審視了其對待老家具、老建築的態度,希望讓老家具能夠在老建築中原汁原味地展示,這也是他修建“荟珍屋”的初衷。
  如今,趙文龍的“荟珍屋”已經與華師大-華獅漢韻國際漢語教師研修中心建立了合作關系。在被問到對“荟珍屋”將來走向的展望時,趙文龍表示,希望能夠將“荟珍屋”打造成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平台。
  目前,“荟珍屋”還在建設中,沒有開門迎客;將來全部建好後,這裡將開門迎客。記者打趣問:“那以後收門票,這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他搖搖頭笑笑說:“‘荟珍屋’土地只有50年使用期,期滿後,我不可能再將這些古建築全部搬走,將來我將無償交給國家,只要讓我做個管家就行。”
  [人物素描]
  “做文物生意必須有眼光”
  松江九亭茂聯路零零落落的廠房中,“荟珍屋”座落其間,配有飛檐、石獅的大門頗為顯眼。敲門而入,這座占地13.5畝的園子裡,已經建起十幾棟幢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是貨真價實的古物,至少有一兩百年的歷史。
  趙文龍今年五十多歲,穿著很普通的便裝,一雙運動鞋有些破舊。他一臉笑容,舉止輕柔,但語速挺快,思路清晰,透著商人的精明。
  在趙文龍的會客室裡,記者很隨意地坐在一把椅子上,一聽竟然是一把清朝的圈椅。而趙文龍自己則不斷摩挲著他坐的那把“四出頭”椅子,這是他的最愛,也是明清時期古家具,鐵力木的,用幾千元淘回來的。他嘿嘿一笑說:“現在30萬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記者注意到,他手裡攥著的手機竟然是一款用了多年的諾基亞老手機,外殼都磨掉漆了,他的運動鞋磨掉了一塊鞋底。他說:“雖然隨便拿一件我的古家具都可能值幾十萬,但我不追求物質享受。”乍一打開“荟珍屋”那幾間巨大的庫房,強烈的歷史感和陳舊感撲面而來,數千把明清時代的蘇作家具填滿庫房的場景不禁令記者震驚。趙文龍一再說,能將愛好當作事業來做是一種幸福,而熱愛往往是精通的前提條件。
  采訪期間,趙文龍總是不經意之間便給記者上起了古董家具的普及課,信手拈起一個筆筒、一個梳妝盒,便能將其材料、年代、出處以及珍貴之處一一道來。記者誇他有文化,他倒是坦誠說:“做文物生意必須有眼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