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徽州古建的價值和魅力是不容置疑的 為我們徽州留下寶貴的遺產

徽州古建的價值和魅力是不容置疑的 為我們徽州留下寶貴的遺產

日期:2016/12/15 1:30: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總體規劃,皖南古民居頻遭遇“異地收購式保護”的尴尬也將得到遏制。

    近年來,古徽州地區的一些精品徽派古建築除了一些自然老化、破損外,“外流性”消失的情況非常嚴重,特別是江浙滬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富商大賈整體收購了一些徽州琉璃瓦古建築在異地重建的現象十分突出。曾一次性從皖南黃山市的休寧、屯溪等地整幢“搬遷”了12幢徽派建築就是典型的例子。有調查稱,徽州古建築構件的價格每年都以20%的速度在漲,古建築收藏熱,更是對異地收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省文化廳廳長楊果在新聞發布會上表達了我省有效保護徽州地域性文化遺產的決心:從現在起,所有的徽州古建築一律不准“外出”!該總體規劃是我國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第一個跨省開展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區范圍包括我省黃山市、宣城市和江西婺源縣。除了我們熟知的徽州古建築外,徽州民歌、徽州三雕等16個最能體現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項目都將在2011~2015年的近期規劃中重點保護。

    提起徽州六邑四分五裂,大家難解心頭之痛。提起光大徽州文化,眾人也舉雙手贊成。徽州的魅力何在呢?歸根到底還是在文化上。文化的載體是多方面的,有的已經漸行漸遠了,有的正在逐漸消失,有的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

    正當徽州古建築被大量“搬”往外地時,各地仿徽建築大量誕生。徽州人對此很是難過,驚呼某地又克隆了一片徽派民居,某地竟敢盜用“徽園”之名,而對於我們大量的真家伙被“搬”,則認為“自己保護不了,干脆讓人家來保護。

    徽州古建的價值和魅力是不容置疑的,多少專家考察過,多少著作出版過,多少相機咔嚓過,多少學者呼吁過。中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人們的文化需求正日益增長,當人們住慣了高樓大廈,走慣了柏油水泥路,正象一個網友的網名那樣——膩了。到了我們這一代人,不能發揚光大,卻要被“搬”往外地,那些尚書、侍郎、翰林、徽商的子孫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一想了?不要光想:“我們從前闊多了”;要多想想:今日老屋為何難保?

    徽州古建築的價值是不容懷疑的,保護這一片獨具特色的文化遺存,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徽州古村落的開發尚未進入黃金期,有些人還看不到巨大的潛在價值。但這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至於我們有沒有能力保護古建築,肯定是有的。大家都感歎徽州窮,徽州真的窮嗎?窮到一定要賣祖產才能活下去嗎?

    制定了鄉規民約,不得擅自倒賣古建及其構件。有一個老太,把房屋內的八個牛腿(構件)出賣給出浙江人,古保會知道後連夜追回,並給老太做思想工作。全村開成共識,共同保護家園。

    婺源是朱熹的故鄉,朱文公之於徽州,一如孔子之於中華。如今的婺源,無論是人文風貌,還是建築風格,都保留了濃郁的徽州色彩;在婺源人的心頭,也充斥著難以割捨的徽州情節,老一輩仍會對外宣稱自己是安徽徽州人。給徽州文化生態區域的整體保護和開發設置了大障礙和大隱患。這種分而治之的格局,影響了徽州文化保護的整體統一規劃。一些人只盯著眼前的利益,各吹各號,各唱各調,對徽州文化的保護和開發遺患無窮。

    但也有少數干部和部分群眾還缺乏珍視意識,身在寶山不惜寶。在日本,大約50年以上的建築,都作為文物加以保護。古徽州由於山水阻隔,如世外桃源,歷史上除太平軍亂外,少有戰禍,這種文化及其載體隱於一隅,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質較高,對文物、文化的保護意識強,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許多歷史文物資料被保護下來。

    以古徽州為核心的皖南地區有著濃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散布著大小5000多個古村落,擁有徽派古民居7000處以上。徽州古民居的數量之多,建築風格之美,是全國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比擬的。維修投入的資金要超過同面積新建住宅,特別是木構件的保護和防腐問題無法解決,給維修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為我們徽州留下寶貴的遺產,是可以做到的。再加以適度開發,增加經濟收入,使投入更多資金用於琉璃瓦古建保護成為可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