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道,對於文物修復這門手藝,你的印象是否多從盜墓小說中得來?那些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是否令你心生向往?本期畫刊,記者來到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探訪了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文物修復師。
擁有超強耐心、具備扎實的美學功底、熟悉歷史、有足夠的化學知識,這就是一名文物修復師所需的基本能力。如果這些要求還不算太高,書畫修復組的副研究館員沈骅會告訴你:在這裡,一名美術專業本科畢業的新手要成為真正的文物修復師,至少需要做八年的“學徒”;而對於嚴重殘缺、破碎的文物,即便多人聯手,修復時間也可能要以年計算。這樣的“冷板凳”,可不好坐。
不過,見證著每一件殘舊的文物經自己的悉心修復後重新昔日光彩,也是一份獨特的職業體驗。器物修復組的修復師張琛1993年進館,在20多年的從業經歷中,他接觸過許多國寶級文物。於他而言,通過修復工作與這些珍貴文物對話,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每一件文物都不一樣,每一次修復都無法復制。在他工作台的抽屜裡有一些文物殘片模型,上面盤桓著許多細如發絲的圖紋,手藝的細致程度絕不亞於刺繡。“這個不算什麼,熟能生巧而已,有時我們為了找到最合適的修復材料,還要自己親手鑄銅呢。”張琛說。
完美修復,是上海博物館對於展陳文物修復的一個重要理念。讓觀眾看到文物“原來的樣子”,便是這群文物修復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