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古建築的“大木之殇”:民間保護運動興起

山西古建築的“大木之殇”:民間保護運動興起

日期:2016/12/14 9:51: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山西現存元代以前木結構古建築399座,其中遼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國70%以上。399座木構古建,每一座都堪稱國寶。2010年8月至今,古建築愛好者唐大華到山西實地探查歷史建築200余處,發現其中100處以上處於失修的狀態,而木結構古建築失修的比例更是達到2/3以上。無人管護是最常見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沒有專項經費。

  木料是中國古建築的主要構材。

  木構建築怕火、怕水,也怕人。

  目前,大部分僅存的木構都位於山西省境內。

  山西現存元代以前木結構古建築399座,其中遼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國70%以上。

  399座木構古建築,每一座都堪稱國寶。

  2010年8月至今,古建築愛好者唐大華到山西實地探查歷史建築200余處,發現其中100處以上處於失修的狀態,而木結構古建築失修的比例更是達到2/3以上。

  無人照管是最常見的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是:沒錢。

  被遺棄的國寶

  位於長治市長子縣的布村玉皇廟如今已經聲名在外。

  聽說來了外人,村民田大爺一邊戴上“古建築保護”的紅袖標,一邊笑吟吟地向記者一行人走了過來,卻並不多話。

  田大爺和老妻現在還住在布村玉皇廟的清代戲樓裡,他家已經在這屋裡住了四代人,據他介紹,這個紅袖標一共兩個人拿著,村裡已經發下來一個多月,責任就是看著這座廟,但工資卻還沒人提起過。

  田大爺的院子裡是玉皇廟前殿的遺址,因為片木不存,年代已經不可考。

  一堵黃泥包裹的薄磚牆將僅存的玉皇廟獻殿、中殿、後殿和田大爺家院子隔了開來,參觀者需從側門進入。

  藍色的彩鋼板將西邊的側門圍了起來,鎖門的是自行車鎖。

  “布村玉皇廟之前是糧庫,我第一次來的時候,門樓倒塌,把門給堵住了,只好翻牆。後來有一次長子縣宣傳部長帶著官員要來見我,我就說帶他們進去看看,五六個政府的官員沒辦法,也只好穿著皮鞋跟我一起翻牆。”唐大華已經是第八次來到布村玉皇廟,如果不是他從去年以來一直呼吁,這個正在申請第七批國家保護文物單位的古代木建築基本無人知曉。

  布村玉皇廟的價值在於中殿,唐大華推測,這個三間大小一層大殿屬唐代原構,對此他深信不疑。

  目前已知中國現存的唐代木建築僅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內,布村玉皇廟有可能是第五座。

  “你看,這後檐塌下來的大洞比我上次來時又大了一些,不能小看這些瓦片的坍塌,再讓雨水這麼漏下來,殿內的這些木構就會慢慢朽掉,整個屋子保不定哪天就會塌下來。這樣的例子我見得不少了,很多珍貴的木建築最後剩下地上的幾個爛木頭,看著真讓人痛心。”一進到院子裡,唐大華第一時間帶記者去看中殿坍塌的兩個大洞。

  這兩個大洞在2011年6月唐大華第一次來到山西時已經發現,其後隨著雨水的侵蝕慢慢擴大。

  這一次來訪半個月後,唐大華根據中殿“二梁挑昂”的結構斷定這屬於唐代建築。

  “北大2006年時有學者帶隊來勘查,後來斷定是宋晚期木作,但那個報告太粗糙了,連‘二梁挑昂’這麼明顯的唐木構特征都沒有看出來。”唐大華說。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徐怡濤2006年後兩次帶著學生勘察、測繪,作出了布村玉皇廟中殿不晚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結論。

  著名古建築專家、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先生在今年4月對唐大華的商榷回信,雖然對這位非專業出身的後生贊不絕口,但柴老依舊堅持他在2006年所作的判斷,認為應屬五代時期木構。

  6月4日,在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院內柴老的家中,柴老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二梁挑昂’的結構在唐木構中確實常見,但後世因襲的也不少,就此認為屬於唐木構並不准確。”

  “就算不是唐代,布村玉皇廟也是一級國寶,珍貴文物。”柴澤俊說。

  山西古建築的“大木之殇”

  細細看完了中殿,唐大華領著記者准備介紹屬金元時期的後殿。

  院子裡突然來了四五位穿著短袖襯衣的中年人,默然不語。

  “這是李鎮長。”田大爺介紹道。

  於是記者向李鎮長詢問布村玉皇廟的歷史,李鎮長連說不清楚。

  “原來都不知道有這廟,後來才發現的,之前據說是個糧站。”李鎮長說。

  後來一位發須花白的老村民介紹說,在公社時代,附近四五個公社都在此處交公糧,玉皇廟也臨時做了糧倉。至於糧站遷走的時間,這位老人說可能是在1961年左右。

  糧站遷走後布村玉皇廟作何用途,田大爺也表示不清楚。

  唯一能確知的是,長子縣2006年在田大爺所住的西樓門口立了石碑,以表明其為縣文保單位。

  糧站對布村玉皇廟的破壞隨處可見,院裡用磚石搭建了幾間廂房,以增加糧庫容量,“躍進庫”三字至今清晰,廟內的壁畫、佛像卻早就消失殆盡。

  這樣的浩劫對於山西省內的古建築而言司空見慣。

  “我從1979年開始就跑遍了整個山西省,只有兩三個縣沒去,除了調查那裡有什麼文物以外,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單位都從古建築裡遷出來,倉庫、學校、政府……沒有房子,就占著寺廟,甚至還有澡堂。”柴澤俊1980年代到這些文保單位四處奔走,逼著把被占用的文物騰出來,交給文物局保護,其中不乏類似喬家大院這樣的著名景點,而為了保護平遙古城,柴澤俊更是直闖當時山西省省委書記王謙的辦公室。

  “也有不少地方是我當時不知道的,因為村委占著,他知道必須交出去,就鎖起來,不告訴別人有這麼個地方,布村玉皇廟應該就是這種情況。”柴澤俊說。

  但對於古木建而言,被征用並未致命,絕大部分建築本身還是保存了下來。

  “就我目前所見的這些木建築來看,絕大多數繼續維修的木建築屬於自然損壞,被人為毀壞的很少,壁畫、雕塑雖然沒了,但建築的結構至少是完整的,對於中國傳統木作來說,就算是砌上牆,也不影響結構,因為磚牆不會受力。”唐大華說,“雨水、雜草,慢慢地把建築本身侵蝕掉,就像布村玉皇廟的中殿,柱子、大梁、斗拱都完好無損,但隨著屋頂的洞越來越大,木結構慢慢被雨水侵蝕而腐朽,最終就會塌下來。”

  唐大華認為,在被征用時期,由於有人使用,對於漏水這樣的簡單問題就會有人去修,不會因為小問題變成大修,但單位撤走以後,這些建築就沒人去理會,也就很快變得年久失修。

  “山西之所以有這麼多大木作能留存下來,就是因為民間的信仰十分虔誠,香火不衰,一直在使用,就會有人維修。”唐大華說。

  山西留存最多古代木建築的地方是晉東南的太行、太岳山區,現今以長治、晉城兩個地級市最為集中,長治保有元以前建築135處,晉城則有74處,所有元代以前的古建築原則上都有資格申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上數古建築大部分仍只屬於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沒有動力去申請國保,之前的規定,無論國保、省保、市保、縣保,都得由地方來出錢,國保越多,壓力就越大,於是就有很多像布村玉皇廟、東呈古佛堂這樣的國寶文物保護級別都不高。”唐大華說,“後來國家出資來保護國保文物了,地方意識到這點才慢慢地上報,但積極性也一般,因為保不定哪天哪個國保塌下來了,就需要人承擔責任。”

  保護級別低,就意味著不會有任何的維護資金,更找不到人看管。

  2011年6月至今,唐大華已經七次駕車在山西訪古,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尋找看門人,但很多地方的鑰匙已經不知所終,更不用說看護了。

  與五台山等地的佛寺相比,散布在晉東南的古木建築多屬於“神仙廟”,被拜的神仙有“關帝”、“成湯”、“白蛇”、“堯帝”等各式各樣,並且都處於偏遠的山村。

  “地方的文物局人都很少,據我所知長治長子縣只有6人,長治縣只有4人,很多地方,文物局的人五六年都來不了一次,失修了更是沒有人知道。”唐大華說。

  唐大華觀察,一般國保、省保單位都會有固定的看護人員,其待遇從每月400元到2000元不等,但縣保單位基本上就很難找到人來看管。

  “其實問題很簡單,只需要每個地方有固定的一兩個人沒事走走看看,看看哪裡有漏水,哪裡不太好需要修,然後給文物局報告,問題就解決了,現在卻很多都要變成了必須大修。”

  柴澤俊一直希望國家能落實山西省看護古建築的經費,柴老說:“缺少看管的地方可能就200處左右,每處每年花個三五萬,少的甚至一萬就夠,給村裡看護的人發點工資,一年也就只需要經費5000萬左右,從每年山西省上交中央財政的稅款裡留一點就足夠了,那麼多珍貴文物就保住了。”

  保護行動從網絡開始

  “愛塔傳奇”是唐大華的網名,他對自己的定義是旅行者。

  最初,這位在山東德州做電腦生意的小商人只愛訪古塔。在兩年前,唐大華開始著迷於木構建築。

  “很多古塔都還留有外面的木結構建築,看多了就很想知道這些是怎麼搭起來的,怎麼區別年代,於是就找來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慢慢地看,但是,光看書是看不懂的。梁思成當年為了破解宋代的《營造法式》,四次到山西訪古測繪,我也跟著來到了山西。”

  唐大華開始拿著山西省的國寶單位目錄去逐一地看,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當他拋開名錄在長治、晉城鄉間尋找古建築之後卻發現,文物損毀的情況觸目驚心。

  唐大華將這些危急的古建築發到自己的博客上,並命名為“大木殇”系列,至今已經發了27輯。

  “很多人看到我在微博上發的博文之後,都很關心,都希望到當地去看一看,轉發的更是不少。”

  慢慢的,也有不少媒體開始找到他,希望能了解情況。

  唐大華曾探訪山西省保單位長治市屯留崇福院,發現竟然已經“失蹤”,幾度調查後從村民口中得知,屯留崇福院曾作村裡生產鋸片的小工廠,失火後閒置,最終房倒屋塌,2006年村裡籌資在原址偏東重建寺院,至2010年完工,但在文物局那裡,卻成了“遷建”。唐大華將這一情況記錄在自己的博客上。

  其後,文章居然被《中國文物報》采用刊載,這讓唐大華大喜過望。

  “這份報紙在文物界還是很受認可的,說明這些問題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唐大華說。

  漸漸地,唐大華從一個獨行的旅游者變成了記者們的導游。在記者們的“逼迫”下,唐大華今年上半年跑了四次山西。

  關注唐大華的人群中也有不少名人,而“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更是加入了呼吁保護古建築的行列。

  鄧飛提出了籌建保護早期木建築基金的想法,讓唐大華很興奮。

  “從我跟地方這些人接觸的情況來看,主要是錢的問題,資金解決了,什麼都好辦。”唐大華說。

  “募捐的前景應該是很不錯的,也有不少山西的企業主跟我們接觸過,說希望能捐錢修一兩座廟宇,也算是積一點公德。”鄧飛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說,“我們的工作是募捐以及監督捐款的使用,按照《文物法》,古建築的修繕只能由文物局來設計、招標,但我們也會監督款項使用的情況,讓一分一毫都落在實處。”

  “難點還是要說服地方接受我們捐款,這一點還需要唐大華繼續溝通。”鄧飛說。

  猶豫中的地方政府

  唐大華沒想到,薛蠻子發起的“旅游”活動卻讓自己犯了難。

  “你可以放心,薛老師他們只是過來看看,對地方上也是有很大幫助的。”進入長治市之後,唐大華的手機就響個不停,對方不是文物局就是宣傳部。

  薛蠻子很早就關注唐大華在山西的古建築保護行動,還幫忙轉發了不少微博。

  在5月下旬,薛蠻子在微博中提出,在6月9日周末組織一次網友和媒體去山西的旅行,目的就是看看這些繼續維修的珍貴木建築,報名者很快就滿額了,最後確定了40名網友和20名媒體記者。

  “薛老發了微博之後,長治市文物局的人就來電話了,說希望大家能到長治來看看,他們也會出人幫忙,於是就定了長治。”唐大華說,“後來他們又提出不要光看需要修的,也看看修好的,讓大家看看修好之後的效果,也好了解我們的成績,我也答應了,改了路線。”

  “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態度有點不一樣了,我這次來長治先探路,沒想到長子縣的人就緊張起來了,說還是希望我們能取消活動。”唐大華說。“我想市裡應該還是支持的,畢竟是他們主動聯系我們的,其實這反而是長治宣傳旅游的好機會。”

  “你問問唐大華他們拉一幫人又想去長治干什麼?”盡管已經在不久前離開掛職的長治,原長治市市長助理楊維富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6月3日,楊維富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我對他唐大華不薄啊,他也不是什麼專家,我還專門給他搞了座談會,我知道你們好心幫忙,但有時候其實是幫倒忙。”

  據唐大華介紹,雖然並未謀面,但當時主管科教文衛的楊維富了解他在長治的活動之後專門請他過來跟官員座談,“當時長治八個縣的負責人都來了,說明官方對文物是非常重視的。”

  “缺錢。”當記者問起保護文物的面臨困難時,楊維富直言道,但很快,他的話又轉了回去,說,“但資金還是基本夠的,國家也有‘山西省南部工程’,專門維修這些早期建築,支持力度很大。”

  記者後來提及募捐保護古建的想法,楊維富回應說,“我希望這筆錢能放到長治的‘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上來,長治是全國唯一保有所有時代建築的地級市,搞這個項目一來可以讓長治的老百姓都了解我們長治文物的價值,一起好好保護它,二來有了這國字號的名頭,全國都知道我們長治,到這地方來旅游,旅游的收入可以用於文物的保護上面。”

  “這個協議今年就跟清華大學簽了,我當時到國家文物局說明情況,文物局都很贊成,認為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楊維富說。

  緊張的還有山西省文物局,5月25日,發出《關於核查全省古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對第一至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至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已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詳細核查。

  “你找的人都不在,都下去了,分管的副局長也去北京了。”6月4日,山西省文物局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婉拒了記者采訪。

  “王建武局長是真懂文物的,這次核查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你們應該多多支持他。”柴澤俊老人微笑著說道。

  [專家訪談]

  柴澤俊:古建築修繕資金缺口太大

  本報記者崔烜實習生劉舒羽發自山西太原

  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先生,是著名古建築專家。柴老已經77歲了,因為行動不便,幾年前被迫退出了保護古建築的第一線。

  他負責過永樂宮搬遷管理和施工,主持過晉祠聖母殿修繕工程、五台南禅寺修繕工程,上世紀80年代,更是獨自設計了布達拉宮的修繕方案。

  柴老說,平遙古城當年申遺的時候,大家請他去跟聯合國的專家團做介紹,一看,裡面一位日本學者就是當年他在日本講學帶的學生,心想,這事一定成了。

  “別人總是誇贊日本建築保護得好,只說好話,我當時就直接告訴他們,日本的那一套還有缺點,”柴老點了根煙,緩緩說道,“日本修繕木建築每次都換1/3的構件,如果修一次能用300年,那900年之後,還會是原來的東西嗎?只能是個仿造的東西了。”

  “這個學生見面跟我說,現在日本很多人也接受了我的觀點,就是盡量使用原來的構件進行修繕,能不換就不換。”嚴謹、謹慎,絕不盲目,是柴老對待古建築一貫的態度。

  “維護比修繕更為重要”

  時代周報:您對山西所有的古建築都做過普查,維護這些文物,困難是什麼?

  柴澤俊:有價值的文物,太多了,不是一天兩天能修過來。這七八年應該說中央給的錢不少,每年投入幾千萬元一直修,但毛病還是很多。就我知道的,光晉東南就有80多處,你要想一處一處都修好,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頭一個是要有隊伍,有真正懂得古建築的技術人員,另一個是要花時間,在現場慢慢勘察、慢慢設計,才能把它搞好。不然一修就修壞了,再也挽回不了了。

  有了錢其實也不完全是好事,一旦粗心了容易出毛病。

  時代周報:那基本的維護呢?

  柴澤俊:我一直主張,維護比修繕更為重要。

  搞古建築修繕,往往一不小心就把東西給弄壞了,而且修起來肯定會有變動,並不是能完全無損古建築的原貌。維護就很簡單了,有個專門的人看著,有什麼問題就修一修,就能確保不用再搞修繕工程。但有人看著也是要錢啊,就山西來講,連明清的算上上萬處,或者保守講兩三千處,不是一點錢能解決的。每年都要拿這麼多錢,財政上的負擔很重。從省文物局來講,他們現在集中力量,下去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檢查有沒有損壞,已經很盡職了,而且都還是些對古建築有研究的人。

  盡管山西省文物局比其他省在古建築上的經費要多一些,但是文物量太大,可以說全國古建築大多集中在山西。相對來說,北京的古建築主要分布在各大機關,比如頤和園、故宮等,本身就可以維持,不需要另外撥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