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基礎名詞解釋與台基的等級

古建基礎名詞解釋與台基的等級

日期:2016/12/15 1:24: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築中台基的等級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較高級台基
  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更高級台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於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築采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台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磚雕)
  4.最高級台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築物顯得更為宏偉高大,常用於最高級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台基上。
 
    古建基礎名詞解釋
  進深:院子、房間等由門口向屋裡延伸的深度。
  開間:柱間的距離。
  柱:是中國建築的承重部分。可按外形分為直柱和梭柱,截面多為圓形。同時按不同的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稱:在房屋最外圍的稱為外檐柱,在外檐柱內的稱為屋內柱或金柱,在轉角位的稱為角柱,等等。
  梁架: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的一種骨架。一般在柱間上部用梁和矮柱重迭裝成,用以支撐屋頂檩條。
  枋:較小於梁的輔材。
  雀替:中國傳統建築中枋與柱相交處的托座。從柱頭部分挑出承托其上之枋,借以減少枋的淨跨度,並起加固構架和裝飾的作用。
  額:即“額扁”。多木制、髹漆,上有題額。有門額和橫額等多種形式。
  斗栱:是由“斗”形方塊及“栱”形橫木組合而成的建築構件,一組斗栱又可與另一組斗栱組合,層層迭迭,形成龐大的建築構架。其功能是可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來挑出屋頂的屋檐,使屋頂線條成曲線,減輕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榫卯:即榫頭和卯眼。前者指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後者指器物的零件或部件利用凹凸方式相連接的地方的凹進部分。
  屋脊:屋頂兩坡面相交隆起之處,一般用瓦條和磚壘砌而成。最初是一種防漏措施,後演變成優美的曲線輪廓和活潑的屋頂裝飾。位於房屋前後兩坡接縫部分的屋脊稱正脊,自正脊端向下垂至檐部的屋脊叫垂脊,其余還有戗脊、角脊、岔脊等。(磚雕)
  屋檐: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屋頂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護檐口下的木構架及夯土牆少受雨淋。
  瓦件:大屋頂上的瓦件分成三類:屋面瓦件、屋脊瓦件和吻獸。屋面瓦件包括板瓦、筒瓦、勾頭瓦、滴水瓦、帽釘。屋脊瓦件包括正、垂、戗脊上的瓦件和裝飾。吻獸包括正吻、垂獸、戗獸、仙人走獸、套獸。
  藻井:是古建築高級室內頂棚裝修藝術的一種,裝飾性很強,一般置於宮殿、廟宇、佛堂等較重要建築室內中心位置上方。藻井比殿內一般天花要高,其結構變化無窮,層層上升,形如井狀。通常雕镂精細,並施以絢麗彩畫。
  門:用以溝通內外空間的出入口。有的門僅有門洞,用於車馬通行;有的則設門扇,用以阻隔內外。
  窗:是建築物在牆壁上用於通風、采光和觀望的設施。中國古代在建築上設窗的起源較早,在西周銅器和戰國木椁上,已有帶方格和斜方格的窗,在出土的漢代明器和陶樓上也有花格篦子窗。
  回廊:廊是古建築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回廊是廊的一種形式,曲折而回環的走廊,常見於園林建築中的殿宇、廳堂等建築群主體部分的四周,以環繞的廊構成圍合的庭院。
  欄桿:指設置於樓閣殿亭等建築物台基、踏道、平座樓梯邊沿或兩側帶有扶手的圍護結構;豎木為欄,橫木為桿。宋代建築的欄桿名勾欄。
  牆壁:在中國古建築中,牆壁一般不承重,只起維護作用;房屋重量是依賴柱子支撐的,所以“房倒屋不塌”。室外牆壁有土築、磚砌等類型;室內牆壁除此之外還可用其它材料建造,如木板牆、編竹夾泥牆等。
  台基:包括“埋深”和“台明”兩部分,前者指埋在地下的部分;後者指露出地面的部分。
  須彌座:源自古印度的建築文化。印度佛教以婆娑世界最龐大的“修迷樓”(即喜瑪拉雅山)為座,在中國叫須彌山;引申至建築便成為一種華麗的基座形式,稱為須彌座。
  石阙:是石祠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包括基座、阙身和栌斗(大柱柱頭承托棟梁的方木,即斗栱最下部的構件),上有多處刻劃圖像、紋樣,並有題刻文字。
  剎、塔剎:塔頂端一種飾件。有圓有尖。一般分剎頂、剎身、剎座三部分構成。

文章來源:曲阜市至聖琉璃瓦廠 http://www.fangguwa.com 轉載請保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