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的“棚子”文化
日期:2016/12/15 1:20: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自2011年聖誕節開始通過網絡呼吁搶救山西失修古建以來,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些相應,取得了些進展,介休龍天廟、長子善村龍天廟、長治縣北樓底古廟等先後得以修復,但山西失修古建積累的歷史欠賬太多,所需投入甚巨,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
去年以來,山西長治市的一些失修古建搭起了“保護棚”,這種棚子也是工棚,維修時也用得上,可以一直使用到維修結束。
一年多來山西失修古建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一潭死水終於掀起波瀾,眾多原來自生自滅的古建築被提上議事日程,有些縣一下子冒出了大量失修古建,對這些地方的經濟狀況我並不了解,但看縣城的城市建設很多地方還不如東部地區的鄉鎮,有能力短時間內拿出巨額經費嗎?
現在國、省、市、縣四級文保單位的維修大部分責任還是落在了所在縣身上,山西不少地方是文物大縣,維修資金難以為繼,這種彩鋼板棚子怎麼也有幾年壽命吧,可以有時間慢慢准備資金。
今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勵小捷局長表示國家將協助山西1~6批國保脫險,這個支援力度是空前的,但是山西還有大量的省、市、縣級文保單位待修,資金緊張是必然的。
對於文物部門來說,什麼時候上級能撥付足夠的修繕經費恐怕你們自己也沒譜,哪就先要點小錢搭個棚子吧,至少古建築的損失不會再擴大,也能有時間等。
“棚子”文化是當前山西失修古建的權宜之計,雖是無奈之舉,也能解決些現實問題。不少古建築已經淋雨多年,隨時可能會倒塌。去年山西晉城沁水縣元代風格的玉清宮山門徹底倒塌,長治市長治縣李坊洪福寺羅漢殿塌了一架梁,長治市沁縣南涅水洪教院有早期特征的東配殿徹底倒塌,如果能及時有搶救措施,這些損失本不應該發生。
希望這些“棚子”只是短暫現象,古建築不能長期靠棚子“保護”,以後這些棚子裡的古建築我會繼續關注,直到他們徹底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