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孔廟之歷史悠久的聖跡殿
日期:2016/12/15 1:29: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孔廟的最後一座殿是聖跡殿。琉璃瓦聖跡殿造型古雅,建於明代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並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聖跡之圖”。聖跡殿是專門為存放《聖跡圖》而建造的。殿高12.55米,長30.69米,寬10.12米,單檐綠瓦歇山頂,彩畫為大點金,木架為七檩四柱前後廊式,檐下用五踩單翹單昂斗拱。現彩畫為1959年所繪。
《聖跡圖》每幅高38厘米,寬60厘米,文圖並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聖跡殿內除聖跡圖外,還有幾幅孔子畫像,正中一幅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幾像》,習稱“小影”,孔子按幾而坐,從以十弟子。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由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翻刻上石。關於這幅圖有人提出疑問,認為非吳道子真跡。右為晉代著名畫家顧恺之畫的《孔、顏二聖像》,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由孔子第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摹勒上石(有介紹書誤將此畫稱之為“小影”)。《孔子憑幾像》和《孔、顏二聖像》有宋真宗、宋太祖的御贊詞和宋代紹聖、政和的年號及題跋。殿內西面最北為吳道子畫的《孔子行教像》,這種畫像早已成為孔子像的原始標准。在吳道子以前,孔子畫像沒有標准,吳道子是根據記載中的孔子像創作的《孔子行教像》,據傳說(正史有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即頭頂中間低,周圍高,生有七露(耳、鼻、眼、口皆露),在吳道子創作《孔子行教像》以後,所有畫孔子像便以此為相貌之標准。《孔子行教像》南是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的孔子贊祀,上刻《米芾孔子贊祀》,“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再南為明清翻刻的孔子畫像。
琉璃瓦殿內東面是康熙的乾隆的御碑,南一塊是乾隆的,其它四塊是康熙的,其中兩塊是康熙的手書。最北一塊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來曲阜時寫的留言詩,“銮辂來東魯,先登夫子堂,兩楹陳俎豆,數仞見宮牆,道統唐虞接,儒宗洙泗長,入門扶松柏,瞻拜肅冠裳”。(注:銮,銮架。辂,帶輪的轎。楹,門楹,原意為門兩側的框柱,這裡指門內兩側。俎,案子。豆,祭器。數仞見宮牆,見萬仞宮牆。唐,唐堯。虞,虞舜。洙泗,洙水和泗水。肅,嚴肅,作動詞用。冠裳,帽子和衣裳)。殿中上方是康熙皇帝的“萬世師表”四個大字,贊頌孔子是“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就是說孔子永遠是人們效法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