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風風火火闖九州———大冶園林古建產業發展系列報道

風風火火闖九州———大冶園林古建產業發展系列報道

日期:2016/12/15 1:20: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從噴泉假山到城市廣場公園,大冶園林古建產業鏈條不僅越做越長,而且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開辟出了一條產業新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本報從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對此進行深度剖析。
小手藝做成大產業
——大冶園林古建產業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來了,都來了。”26日上午,湖北殷祖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兩輛高級大巴停靠在院子前,電子屏翻滾著歡送員工的溫馨祝福。
  “蠻合身的。”員工鄭傳甲幫妻子劉三元穿上工作服,兩人深情對視。他們與近百名園林古建員工一起,即將分別踏上奔赴新疆和海南的旅程。
  “你們是大冶園林古建的精英和傳承人。大家一路走好!”大巴在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啟動,湖北殷祖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繼傑作完簡短的動員後,揮手告別。
  大冶因大興爐冶而名。改革開放後,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精明的大冶人陸續創辦出500多家礦山企業,全國10萬采礦大軍蜂擁而至……
  與此同時,面對窮山惡水,大冶殷祖、劉仁八、大箕鋪等山區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不甘貧窮。他們撿起了祖傳的工匠手藝,卷起簡單的行囊,懷揣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奔向天南海北……
  “哪裡有古建哪裡就有大冶人”,從海南群島到塞北高原,從天府之國到彩雲之南,他們從噴泉假山做起,又做到廟堂亭角,再進城市廣場公園,用磚瓦、檐橼、陶土、泥坯、木雕、漆繪,一鑿一鏟地創造出一個個現代古建築奇跡。大冶園林古建如同大冶勁酒已經聞名全國、蜚聲海外。
  “資源的日漸枯竭,大冶何去何從?”進入新世紀,有人發出這樣的擔憂。就在大冶感歎城市轉型之路充滿艱辛之時,大冶園林古建弟子們經歷多年的市場風雨洗禮,拉起了隊伍、改變了觀念,學到了本事,賺回了資金,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
  說起大冶園林古建,大冶市規劃建設局副局長黃柏林如數家珍。他充滿自豪地說,如今,不僅成立了大冶園林古建協會,還成為湖北省十大建築品牌,奪回了“中國古建之鄉”的“國字號”頭銜。
  如今,大冶園林古建三級以上有資質的公司就有7家,其中一級資質的有4家,項目遍布全國各地。去年大冶園林古建完成產值22.9億元,占大冶建築行業三分之一強,形成了古建設計、古建材料、古建施工的產業鏈。
  據大冶園林古建協會最新統計,三年間完成各類園林古建項目1520個,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反哺社會資金高達340萬元;20多項工程獲得國家、省級優良工程;數千名園林古建弟子返鄉創業。
  殷祖,殷實之地,祖藝相傳。改革開放後,殷祖的泥匠、木匠、漆匠等工匠集結而成,帶著附近的劉仁八、金湖、陳貴、大箕鋪、金山店等地工匠一起打拼、一起創業。
  殷祖,這個昔日的貧困鄉鎮,分布全國各地的16家古建企業,3萬多名古建弟子,年創產值15億多元,造就了百萬元資產的老板2000多人,千萬元資產老板60人,億元以上資產的有11人。
  大冶殷祖鎮黨委書記劉維進告訴記者,依托園林古建產業,三年間殷祖鎮財政收入翻了三番,引進各類項目16個;郵政儲蓄連續多年排名大冶鄉鎮首位;去年殷祖農民純收入增幅跻身大冶第一。

從“哪裡有礦產哪裡就有大冶人”到“哪裡有古建哪裡就有大冶人”,大冶5萬多名園林古建“子弟兵”,或在外創業、或返鄉創業,或合伙、或單干,風風火火闖九州。
  劉元亮是大冶殷祖人,他不僅是小有名氣的農民作家,而且還是名不虛傳的古建老板,曾有山西媒體稱,劉元亮用心做成了兩件事,一是出版以在山西做古建工程的事跡為原型的長篇小說《感動命運之歌》,二是曾做過山西永濟鹳雀樓、太原北極宮等諸多園林古建項目。山西的古建專家曾經評價劉元亮他們“勤勞、聰明、愛鑽研”,所做的建築“美觀、大氣、考究,做工精細,富有年代特征”。
  大冶市規劃建設局副局長黃柏林總結大冶園林古建老板特點更為形象:挫折面前锲而不捨,從小做起慢慢做大,遵章守規合法經營,自身發展不忘家鄉。
  的確如此,大冶園林古建產業3000多個項目經理中,有兄弟兵、父子兵、郎舅兵、師徒兵等。他們沒有任何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和人際關系,更不要談資產。與礦老板的創業相比,其創業故事更具有傳奇色彩。
  大冶殷祖鎮江畈村是大冶園林古建頗有規模之地,湖北殷祖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下屬16家分公司,僅江畈村就有6家。該村王升用灣的王賢洪、王賢良兄弟就是典型一例。
  哥哥王賢洪十幾歲就到鎮上的大理石廠工地打小工,學習泥瓦手藝,並很快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泥瓦匠。1986年,王賢洪懷揣賣豬的400元錢,踏上了去新疆的旅程。王賢洪曾經有過遭歹人搶劫、與狼群為伍的經歷 ,從幾百元的工程干到數千萬元,最終創辦了自己的古建公司,個中辛酸自知。這些年,王賢洪在廣袤的南疆,承接大小園林綠化工程400多個,包括喀什的班超公園、疏勒縣政府的綠化廣場……並獲得過新疆自治區建設廳頒發的“新疆天山獎杯”等殊榮。
  弟弟王賢良跟哥哥打拼多年,1993年,在哥哥的支持下王賢良創辦了自己的分公司,拉起了200多人的隊伍,去年其分公司完成價值近億元的園林古建工程。如今,王賢良的分公司在新疆就有哈什金湖楊旅游局、莎車縣街道綠化、新疆克州口岸等三大工程。
  園林古建,薪火相傳。與老一輩的園林古建人相比,新生代更具創新精神。早些年,殷祖新屋村村民孫太奎組織了一個施工隊,收徒傳藝,自任隊長。如今,孫太奎的隊伍中,有50多人成為園林古建行業的老板和骨干,並繁衍出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園林古建老板。
  “80後”羅振是隊伍中的一員。羅振從最初的泥工做到彩繪,逐漸成長。2005年他毅然返鄉創業,租賃門面研究、設計、生產古建模具;申請專利、吸納股東、注冊公司、創辦工廠,公司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50多人。
  從唐朝開始,大冶保安鎮尹解元村人,便開山取石,依石而雕。小小的尹解元村尹解元灣就有500多人奔赴上海、武漢、新疆等地從事石雕生意。其中新生代就有300多人,湧現出資產過百萬元的老板30多人。
  就在大冶礦業老板紛紛感歎轉型之難時,園林古建隊伍卻顯得底氣十足。正如王賢良所說,全國園林古建產業至少有近千億元的市場等待開發,相對於“挖一點少一點”的礦產資源,園林古建及其產業鏈的前景更加廣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