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接力修古橋
日期:2016/12/14 11:27: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修橋補路是件功德無量的大善舉,歷來為人們所推崇。經歷四朝修繕的樂清萬橋,時至今日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為傳頌。
近日,樂清博物館工作人員開展文物保護“四有”記錄工作,對省級文保單位萬橋邊路亭內的石碑進行拓片、謄錄。結果發現碑文記載萬橋曾於宋、明、清三個時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繕,至清光緒廿年再次修繕時立碑記錄,並把四方捐資士民刻石以示旌表。
仔細研讀碑文,歷史翻至宋元祐二年(1087年),萬橋所處赤水港,人們以舟渡江,因水勢險惡,覆溺者甚多。其時邑人萬規,字東平,開始籌劃造橋,以方便鄉裡。面對喇叭形的赤水江口潮漲潮落,常年洪濤翻滾,若遇暴風驟雨,頓現排山倒海之勢。他生於斯長於斯,心領建橋之艱,必須要依靠眾人的同心協力去完成。苦苦尋求三年,沒有志同道合者,遂捐獻全部家產獨自買石料築堤,豈料剛打好基礎,就被一場洪水沖毀一大半。然而萬規並沒心灰意冷,深悟“急於有為,無經久之效矣”,始終不憚其難,歷時八載,仿當時福建泉州市的萬安橋建橋,先期兩個月,用海船運石超過五千船,後用一百二十余艘船一起運填,築成了兩岸東西二灘和江下石堤。萬規在《萬橋記》記載“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十丈”。尋為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按宋一尺長度折合公制為0.309至0.329米推算,當時赤水江口寬在250米以上,比今天看到萬橋河廣寬五六倍;“截江三十丈”說明現萬橋兩岸的村莊和橋梁一樣,都是建於當年用巨石拋置形成的“筏形基礎”橋基之上。萬規在橋基工程上斷斷續續用了六年時間終於功成,下一步便是砌墩架梁。 由於龐大的基礎工程幾乎耗盡了全部產業,無奈只得以木為梁。對此,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並不完美,跨木為梁只是權宜之策,所以在落成時告誡後人“吾之於利,不獨在於落成之日,而又存於救壞之時。他年人安其營,而豈知謀始之艱有贻於厥後也哉!”。
300年後明宣德年間,萬橋“歷歲滋久,風雨嚙蝕”,而再次“柱石圯、梁木頹”。蒲岐千戶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周覽形勝,於宣德八年,在用大體量的條石縱橫堆疊為墩,石間灌澆“鐵生”以膠結成整體,墩之兩頭做成“分水尖”以殺激流沖擊。“以舊之基柱,累石環以五洞,兩旁緣以欄循,越九載而告成”,形成如今規模的五跨五窦式石拱橋。當時眾人商議把萬橋改名為魏橋,受到魏公的強烈反對,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將申東平之志”。
至400年後清光緒年間,萬橋“墩柱參差,脊梁凸凹,往來者顛僕”,鄉紳萬希火日夜目睹此情此景,心傷不忍,遂募捐資集眾公之力並日夜趕工,歷經兩載方以告竣。
近年來,萬橋雖歷經千載,但仍為兩岸交通要道,通行如初,但有不法分子強行通車,造成橋面凹凸不平,2014年樂清博物館對萬橋的橋面進行了局部修繕。年底,借全市“五水共治”萬橋村河水清淤時,村民發現橋墩部位的“分水尖”塊石移位松動,再次進行歸位修整以保障基礎的穩固。
萬橋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現如今雖然有點“蒼老”了,但它穩重、雄偉的身姿依然聳立,宛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仿佛一幅潑墨巨卷,叫人百看不厭。萬橋前後四次,歷時四朝接力修繕,體現了時人“修橋補路”傳統積善修德的美譽,同時讓這座具有高度科學性和完美藝術性相結合的古代建築精品永存。
□姜浩
修橋補路是件功德無量的大善舉,歷來為人們所推崇。經歷四朝修繕的樂清萬橋,時至今日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為傳頌。
近日,樂清博物館工作人員開展文物保護“四有”記錄工作,對省級文保單位萬橋邊路亭內的石碑進行拓片、謄錄。結果發現碑文記載萬橋曾於宋、明、清三個時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繕,至清光緒廿年再次修繕時立碑記錄,並把四方捐資士民刻石以示旌表。
仔細研讀碑文,歷史翻至宋元祐二年(1087年),萬橋所處赤水港,人們以舟渡江,因水勢險惡,覆溺者甚多。其時邑人萬規,字東平,開始籌劃造橋,以方便鄉裡。面對喇叭形的赤水江口潮漲潮落,常年洪濤翻滾,若遇暴風驟雨,頓現排山倒海之勢。他生於斯長於斯,心領建橋之艱,必須要依靠眾人的同心協力去完成。苦苦尋求三年,沒有志同道合者,遂捐獻全部家產獨自買石料築堤,豈料剛打好基礎,就被一場洪水沖毀一大半。然而萬規並沒心灰意冷,深悟“急於有為,無經久之效矣”,始終不憚其難,歷時八載,仿當時福建泉州市的萬安橋建橋,先期兩個月,用海船運石超過五千船,後用一百二十余艘船一起運填,築成了兩岸東西二灘和江下石堤。萬規在《萬橋記》記載“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十丈”。尋為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按宋一尺長度折合公制為0.309至0.329米推算,當時赤水江口寬在250米以上,比今天看到萬橋河廣寬五六倍;“截江三十丈”說明現萬橋兩岸的村莊和橋梁一樣,都是建於當年用巨石拋置形成的“筏形基礎”橋基之上。萬規在橋基工程上斷斷續續用了六年時間終於功成,下一步便是砌墩架梁。 由於龐大的基礎工程幾乎耗盡了全部產業,無奈只得以木為梁。對此,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並不完美,跨木為梁只是權宜之策,所以在落成時告誡後人“吾之於利,不獨在於落成之日,而又存於救壞之時。他年人安其營,而豈知謀始之艱有贻於厥後也哉!”。
300年後明宣德年間,萬橋“歷歲滋久,風雨嚙蝕”,而再次“柱石圯、梁木頹”。蒲岐千戶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周覽形勝,於宣德八年,在用大體量的條石縱橫堆疊為墩,石間灌澆“鐵生”以膠結成整體,墩之兩頭做成“分水尖”以殺激流沖擊。“以舊之基柱,累石環以五洞,兩旁緣以欄循,越九載而告成”,形成如今規模的五跨五窦式石拱橋。當時眾人商議把萬橋改名為魏橋,受到魏公的強烈反對,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將申東平之志”。
至400年後清光緒年間,萬橋“墩柱參差,脊梁凸凹,往來者顛僕”,鄉紳萬希火日夜目睹此情此景,心傷不忍,遂募捐資集眾公之力並日夜趕工,歷經兩載方以告竣。
近年來,萬橋雖歷經千載,但仍為兩岸交通要道,通行如初,但有不法分子強行通車,造成橋面凹凸不平,2014年樂清博物館對萬橋的橋面進行了局部修繕。年底,借全市“五水共治”萬橋村河水清淤時,村民發現橋墩部位的“分水尖”塊石移位松動,再次進行歸位修整以保障基礎的穩固。
萬橋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現如今雖然有點“蒼老”了,但它穩重、雄偉的身姿依然聳立,宛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仿佛一幅潑墨巨卷,叫人百看不厭。萬橋前後四次,歷時四朝接力修繕,體現了時人“修橋補路”傳統積善修德的美譽,同時讓這座具有高度科學性和完美藝術性相結合的古代建築精品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