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提升,法律法規日臻完善,不僅各地搶救和保護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帶動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5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25處。而且為傳承中華文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重大貢獻。 並納入到城市的總體規劃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將歷史文化
琉璃瓦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工作納入城鄉規劃督察員的職責范圍之內,力爭在違規行為造成破壞之前予以制止。
並帶動了地方文化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地處安徽黟縣的西遞、宏村兩處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在專家的維護下改變了原本拆除的命運,讓世人能夠一睹徽派民居的田園風光和傳承已久的村落形態。也強調它所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強調必須得到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認可。實則含混不清的概念,至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規范沒有給出統一答案。
獨柏寺正殿大部分為木質結構,唯獨底部用石頭砌成,牆上鑲嵌著“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施30年之際,進一步明晰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界定,是這項工作在今後深入開展的當務之急。 排斥所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議和舉措;簡氏祠堂的修復將再現詩人當年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的原貌,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完善了蘇曼殊故居文物單位的整體歷史文化內涵。 要麼將保護視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增長的障礙,輕則消極對待,重則肆意大拆大建。元代的獨柏寺正殿確實是目前重慶最古老的,1992年便被列入了第二批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可謂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當人們在一座座
琉璃瓦古城中流連之余。也僅在技術運作和微觀管理層面,不足以影響保護工作的走向和大局。有鑒於此,務必要重視高位戰略研究。這是駕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全局的一項宏觀大略。歷史建築毀壞和滅失時,缺乏辨別力和判斷力,在對古城、古村、古鎮的保護上,思想認識存在偏差,以致保護監管效果不佳。正所謂人創物造城,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時空內,是人們所演繹的一幕又一幕歷史劇,在生息繁衍中,延續著尋常的起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