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以科技手段確保文物安全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29: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考古人員正在對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車馬坑進行三維掃描
在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中,多種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亮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隊楊軍說:“一切高科技考古手段的運用都是為了文物發掘和保護。”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在發掘過程中,我們始終把現場文物保護放在首位。文物是否科學發掘、提取與記錄,關乎我國列侯墓葬的規制等重大課題。”發掘與保護緊密結合、大量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是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的關鍵詞。
預案先行做保障
自2011年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發現以來,江西省考古所就組織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為做到考古發掘的科學規范,在海昏侯墓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始終堅持預案先行。發掘前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親自組織編寫各發掘對象的具體方案,並做出詳細預案;針對發掘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文物保護專家們制定各類出土文物特別是有機類文物《現場文物應急處理預案》;為確保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專家們還對墓葬現場文物存放、墓葬本體、墓壁加固、主棺吊運等進行了反復論證,創新了一些從未實踐過的保護方法,有效保護了文物安全。近5年來,相關方案預案不少於20份。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10余家單位參與了文物保護方案設計與實施。
科技應用全過程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高度重視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以便及時、准確地記錄和提取文物信息。楊軍介紹:“在考古調查和發掘前期,我們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測、GPS定位、電子全站儀布網測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統(GIS)記錄等科技手段,將調查資料完整信息化。目前,已經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國遺址的地理信息系統。” 據了解,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團隊在發掘之初,就利用GPS、電子全站儀對海昏侯墓園全面進行布網測繪,確定三維測繪坐標系統。測控網以正南北方向布置測線,線距5米,點距2米,測控點達9000多個,為今後的連續發掘工作、大遺址保護和建立考古遺址公園奠定基礎。
地球物理探測是利用聲、光、電、磁、熱、力和核磁等物理現象來觀測地下物體的方法,具有無損和高效的優點,非常適合運用到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工作中。此次考古發掘就采用了聲、電和磁等地球物理探測方法了解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及其墓園布局情況,並形成了三維建模圖。“我們還充分運用了高科技手段,及時、准確地記錄和提取文物信息,這將為日後的文物展示與利用提供真實、可靠、清晰、互動的發掘場景,將大大提升我們考古工作和遺產保護展示的科技含金量。”楊軍介紹,發掘過程的每一個時間節點,都采用三維技術進行掃描測繪和記錄,不但對墓地進行了無人機激光掃描,在主墓室還采取逐層清理、逐層掃描的方式,全程跟蹤發掘,全程記錄。大范圍長時間進行高精度掃描,既確保了最真實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圖,快速分析,有效節省了大量繪圖時間,使文物能夠迅速提取並得到保護,並對現場遺存的分析提供了前瞻性准確判斷。
徐長青告訴記者:“為了確保信息萬無一失,在主椁室頂部,考古隊還長期設置了多台高清晰延時攝像機,每5分鐘自動拍攝一次,便於復原發掘的動態全過程。”
邊發掘邊保護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中,實驗室考古占了很大比重。實驗室考古即指在實驗室內運用科學實驗的手段,將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有效結合,把現場難以進行的發掘工作移至實驗室內進行,能更有效地提取文物中的有效信息,更好地保護文物。
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文物在出土後一般經過整體切割、整體套箱後運進實驗室,秉承先保護再清理提取的原則。楊軍表示,疊壓關系復雜,特別脆弱的文物在實驗室考古中效果更好。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實驗室內,記者就看到了很多箱被編好號碼的漆木器、簡牍、漆皮陶等。在實驗室考古中,記者也看到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專家在一絲不苟地工作著。
有別於傳統考古中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脫離的情況,此次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和文保人員共同參與到文物提取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了邊發掘邊保護。同時,各省專家強強聯手,積極參與到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在實驗室考古中,針對不同材質的文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門成立了臨時工作組,對出土文物有針對性地處理和保護。對於現場保護狀況較差的脆弱質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采用整體套箱提取進行實驗室考古的方法,減少提取過程中的破壞,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提取器物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量。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相關專家也參與了試驗室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紡織品、金屬器、漆木器、簡牍、漆皮陶等文物保護方案設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對出土的各類有機類文物進行分析、檢測和保護;對出土文物內的殘留物進行蛋白質及孢粉等分析,以確認其屬性;對出土的漆皮陶器進行分析、檢測,對部分難以識別的出土器物進行能譜定性分析,以便根據不同材質確定具體保護、修復方案。
“10余個合作單位的專業隊伍,每天都有不少於20人在工地工作,緊張時,工地人員達到50人之多,加上我們所的考古、文保隊伍,投入到文物保護與清理的人員常常達到上百人。”徐長青說,“與這些單位長期合作,就是要保證發掘保護研究的規范、權威。”
據了解,目前當地文物部門已與規劃單位配合,啟動了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保護展示及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墓群的總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我們的目標是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朝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方向努力。”江西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徐琳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