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壽古鎮話“百壽圖”
日期:2016/12/14 9:58: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永寧州南城門
解放初期廣西省府銀行辦事處,後改作糧管所
老少皆宜的永寧小吃:水糕
南城牆
一百壽字藏“壽”內
桂林永福縣壽城鎮,古稱:百壽。其名取自“百壽巖”崖壁上的摩崖石刻“百壽圖”,一百個楷、草、篆、隸、行等小壽字,端莊修麗,造型奇巧,聞名中外。
盛夏時節,藍天白雲,山重水繞,層巒疊嶂,筆者慕名踏上探訪百壽古鎮之旅。
峰回路轉百壽鎮
坐落於306省道上的百壽古鎮,自古就是交通重鎮,有水路和陸路通往各縣市。距桂林市區近90公裡,柳州市融安融水兩縣城皆為80公裡,南達柳州110公裡;雖然遠離都市,但每天從百壽出發,到各縣市的客運貨運車輛,不計其數。
驅車壽城,沿途爬山過坳,有驚無險。一路極目遠眺,無不心曠神怡,全程是幾十個“s”組成的盤山公路,上坡轉彎,或者轉彎上坡;下坡亦如此。最高峰曰:“金竹坳”,另一高峰為:“楓木坳”。在車內往外四望,你會大惑不解:這車哪是在路上行駛?簡直是開在山道上的飛機,飛機穿雲過霧,驚心動魄;一面是懸崖峭壁,另一面則是幾百丈深的山谷,山谷間綠樹翻滾,雲層飄蕩。看不見行人,只見遠處的村落,似羞於見生人的小家碧玉,約隱約現於林木之中。
處處小橋流水,處處炊煙袅袅,處處雞犬相聞。百多米寬的大河把村落與省道隔開。過去,村民借助船排渡江過河;現在,相距不遠處就有寬三四米,高約十幾米的吊橋,——吊橋由鋼筋水泥柱子,和幾十根鋼索組成。幾十公裡,十幾座吊橋,橫跨綠水,連接青山,也不失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永寧古城多傳奇
到百壽追古思今,必親臨永寧州古城。古城位於百壽鎮北端,與百壽巖隔河相望。為筆者導游的當地村民趙永成,以前在桂林周邊跑貨運,見多識廣:古城牆南北長四百三十米,東西寬一百七十米,高三點五至三點七米,厚三至三點三米。有東西南北城樓四座,除南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其余皆為單檐建築,方正結實,高大雄偉。城牆建築用料講究,足可與桂林靖江王城相媲美。城堰內外璧為青色大料,中間用混沙拌料填實,並夯整牢固。
《永寧州志》曰:古城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先為土城,周長約千米,高五米,厚二米。成化十八年改砌為石城,牆心填土。隆慶六年(1572年)開東南西北四門,東稱“東興門”,南曰“永鎮門”,西為“安定門”,北呼“迎恩門”。永寧州是廣西境內現存最好古城之一,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實物見證,已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五百多年來,古城歷經戰火和洪水威脅;現在,一年四季常有考古專家和驢友光臨此地。
東西城門是居民納涼聊天的好去處。土生土長的陳家樂老奶奶,今年75歲,耳聰目明,談鋒頗健:古城共六百多居民,來自四面八方,姓氏多過二十。西城門左側的三間民房,到解放初期還依然是廣西銀行的辦事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改為政府糧食管理機構。“銀行辦事處改作糧管所之前,政府曾經派人來挖寶,青磚砌就的藏寶洞高約一人。當天,幾十名解放軍持鎮槍守,大家只能在遠處觀看,那一次挖出各種無數的大洋和“褲裆毫”。
原生態的永寧古城,奇風異俗和傳奇故事不勝枚舉。永寧州古城門皆為雙重券門結構,平時可以隨便出入;但辦紅白喜事就極有講究,——操辦紅喜事時,走的是南門和東門;本地流行土葬,運送過世老人的棺木上山,只能西北門。若有差錯,對不起,主家就得向古城居民披紅掛彩,燃放鞭炮發紅包。
“關著城門丟失水枯牛”,婦孺皆知的傳奇故事極富當地智慧人物的聰明才智。故事講的是壽城鎮“阿凡提”胡派來戲弄玩忽職守的縣官老爺,數百年來仍然令人捧腹;當地流行送紅蛋,新屋落成,小孩出生及滿月兌歲,老人做壽,到外婆家做客等紅白喜事都分發紅蛋。“現在,年輕人喜結良緣,迎親隊伍坐的是大小汽車,過去的永寧州人流行的是坐花轎,無論貧富,無論高官百姓;有錢人家抬六層八層,平民百姓手頭緊張者,再也要置辦三四層。一對新人,舅老爺小娘舅,媒婆大人等有幸成為轎上客。”
久負盛名“百壽圖”
百壽鎮和永寧州古城重量級的文物頗多,國內外游客及桂林周邊的驢友,慕名前來探訪,絡繹不絕。——《非常大總統》、《紅七軍》、《廣西大圍剿》、《湘西剿匪記》等許多有名的影視劇都到此地拍攝。做客永寧州古城,筆者常常聽到男女老少的居民笑談自己在影視劇中的各種角色和奇聞趣事。
在百壽,與古城久負盛名,還有百壽巖內的“百壽圖”。百壽巖舊稱“夫字巖”,寬敞明亮,崖壁刻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陰陽石刻近二十處,賦詩,格言,吉語 記事,以及明代鎮壓農民起義的史實,還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寧壽”二字。
相傳古時百壽巖前有丹沙井。常有一對白白胖胖的孩童出沒,系千年首鳥精所變。家住此的廖扶及家人常食用此井水。廖壽高齡150多歲,無疾而終;後其家人家族數百人皆長命百歲。宋代紹定年間,時任永寧知縣的史謂有感此事,於壽慶之日揮筆寫下該“壽”字,並邀請百名長壽老人,各獻一小壽字,他親自經年整理,寫入大壽字筆畫內,然後雇請名工巧匠镌刻在巖內石壁上,成為現今的“百壽圖”。
“百壽圖”高175厘米、寬148厘米。字體結構緊湊,筆力遒勁。形為楷書但與正楷不同,其勾如露鋒、點似仙桃。其體非楷非隸非行非草,似楷似隸似行似草,渾然天成,無瑕可指,無懈可擊。一百個小“壽”字更是各有千秋,字體各異。其中楷隸篆行草甲骨文等無所不有、小壽字旁還注明文體出處。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漢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稱國名)有鳍隸、燕書、西夏台書等;以字體論有易篆、古隸、古斗金文、飛白書等;以書法家而言有程邈、懷素、虞(世南)書、蔡(襄)書、小王(獻之)書以及書聖王羲之的“換鵝經”文體等。還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樹文、龍文、鳳文、聚寶文等。在桃形點的“聚寶文”內,還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滿目。
配於“百壽圖”的銘章,有“徐百公”、“許教宗”、“鄭尚書”、“高家賢”、“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見經傳的古代書法家,皆可謂名家高手。尤其是我國古代女書法家,除在“百壽圖”中僅留其少數芳名外,國內外鮮見其芳跡,可惜書海茫茫蹤跡難覓了。
“百壽圖”是宋代以來的稀世之寶,被廣為傳頌。南宋,專事拓印裝裱“百壽圖”的作坊久盛不衰。朝庭顯貴,書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以擁有“百壽圖”而自豪。掛於堂中,門庭生輝,賓客爭相觀賞!更有商人遠行或浮游宦海者,把“百壽圖”作為護佑身家平安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