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陽城縣“大不敬”城牆

山西陽城縣“大不敬”城牆

日期:2016/12/14 18:44: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山西陽城縣“大不敬”城牆

郭峪城堡

    從武安往東拐入一條山溝,我們沿湘峪河谷徒步前行。一路慢坡,中間經過幾個小山村,走近湘峪,老遠就看見在河谷北側的山坡上高高伫立著一片城堡式的古建築,城堡背山面河,被一條長長的城牆包圍著,民居建築則依傍山勢,高低錯落,風格鮮明。城堡規模宏大,東西長近三百米,南北寬約百余米,算是沁河流域古文化走廊中建築年代最早、建築層數最高、建築工藝技術最先進、建築風格融貫中西的城堡了。

    從南門進入城堡,穿過門洞就是甕城,爬上城牆,往裡可俯瞰城內的街巷,往外可遙望對面的樊山。城堡設計完全出於戰爭防御體系需要,布局非常考究:甕城在兩面通道又設置了堅固厚重的側門,一旦城門被來犯之敵攻破,可以立即關閉兩道側門,守城士兵便可站在城牆上用弓箭、滾石、擂木等攻擊敵人。回望歷史我們就會知道,在明清時期,沁河流域一直是陝西流寇進犯京城的一條主要通道,肥沃富饒的沁河流域,更成為農民起義軍與當地流寇掠奪的重地。那麼,在冷兵器時代最好的防御手段,莫過於城堡的城牆和藏兵洞等設施。據說李自成曾多次兵臨沁河流域,對古堡群落中的窦莊、湘峪、砥洎城、郭峪、皇城等地發起攻擊,但進攻多日而未能攻破城牆,最後只好鳴金收兵。

    如果說窦莊和郭壁彰顯了沁河古村落的文化底蘊,那麼湘峪古城堡則堪稱民間防御工事的精典之作。若在城外遠望古城,可以看到城牆和城內房屋上的拱形窗口,密密麻麻,猶如蜂窩,因此被坊間戲稱為“蜂窩城”。

    如今,當我們漫步於小巷中,真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歷經了400年的風風雨雨,古堡依然聳立。雖然由於歷史的滄桑變化,很多老宅院已雜草叢生、破落不堪,但歲月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偶爾在小巷深處的某個院子裡,透出幾許生活氣息,正是那些刻滿了滄桑的古銅色的臉,還在從容地守護著這片曾經的家園和逐漸遠去的歷史。

    走出西門,離開城堡,潺潺的小溪,湛藍的天空,歷史的塵埃仿佛早已被拭去。從沁水到陽城,古村落是明清才子的故鄉——郭峪村曾出了15位進士和18位舉人;而皇城村則出過9位進士和19位舉人。

    沿沁河繼續南下,便從沁水縣進入陽城縣潤城鎮。潤城也曾是沁河古渡口,明清之際商業繁盛。商而學,學而仕,“郭峪三莊上下伏,舉人秀才兩千五”,說的就是沁河流域商業之發達,文化之繁榮。上伏、下伏分別坐落在沁河東西兩岸,下莊、中莊、上莊在上莊東南山坡上,郭峪與上莊村僅一山之隔。

    從上莊出來,沿著樊溪上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郭峪城堡內的標志性建築“豫樓”,高高的城牆巍然聳立、氣勢不凡。一個山村能有如此宏大規模的古城牆,確實令人匪夷所思,歎為觀止。據說,城牆的高度比北京故宮城牆還高出不少,此舉在封建社會實乃冒天下之大不韪。

推薦閱讀:

汕頭廈嶺媽宮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福建陳元光故居

中航樾府老宅的前世今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