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尋蹤】別眨眼 章丘民間古建築壁畫真的不一般!
日期:2016/12/15 0:35:46   編輯:古代建築史章丘市文祖鎮的南部有一個很大的村子,村名叫三德范,村子南首的高地上保存有一座重修於清代的古廟宇———禹王廟。從廟宇的名稱可以看出,這座古廟是祭祀遠古治水的英雄大禹而修建的。
三德范的禹王廟不大,一進院落的北端就是正殿,歷經百余年的風雨,如今正殿的東山牆已幾近倒塌,殿內大梁亦出現傾斜,不過從尚完整的西山牆上能清晰地看到九宮格式的一組清代壁畫。“九宮格”顧名思義,壁畫繪制於九個方框內,共九幅。通過九幅壁畫去體現畫工或修廟善人想要表達的思想。這種壁畫形式也是濟南最常見的壁畫繪制模式。禹王廟西山牆上的這九幅壁畫其內容都是描寫大禹治水過程中發生的故事,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西山牆上的壁畫顏色艷麗,畫工精美,並且在每格的左上角都標注有該幅壁畫的故事名稱。
禹王廟壁畫除了西山牆外,在神台兩側上方及南牆上也還保留有部分殘存的壁畫,這些壁畫大都是墨色繪制,內容既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亦有西風瘦馬等詩文題材,雖然略有殘缺,但依舊能看出民間畫工的藝術造詣。
一般來說,清代以後的壁畫題材中開始逐漸出現現實重大題材的描繪以及民間小說與文學名著的表現。這一時期眾多古典名著開始流行於民間,所以此時的壁畫題材也逐步與時俱進,將這些內容繪於牆上。
在濟南地區考察過程中,能看到的以古典小說為題材的壁畫有兩處,一是章丘大聖寺,一是市中區韓家莊關帝廟,而壁畫的內容均是以《西游記》中的故事片段為題材。
章丘大聖寺的《西游記》壁畫保存於正殿的南牆大門上方,從東頭至西頭狹長的牆壁上共劃分為數個小區,而每一小區內的壁畫均是故事的一個片段。而整幅壁畫就像是一本連環畫,講述了“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的西游記故事。大聖寺壁畫采用了墨色白描的手法,利用白色牆壁和著墨進行線條的勾勒,整幅壁畫干淨簡練,內容清晰,讓人一看就能明白所要表達的內容。
韓莊關帝廟內的壁畫,其表現形式和大聖寺有異曲同工之妙,繪制手法極為相近,似是出於同一畫師之手。不過韓莊關帝廟內的壁畫講述的內容卻較為籠統,其第一幅從唐僧拜別唐王開始,之後既有大戰牛魔王,亦有與其他妖怪打斗的場面,並不是具體的一個故事。由於這一類題材壁畫出現的年代較晚,所以通過這些壁畫的內容,也能對所依附的古建築的斷代提供一個相關的佐證。
如果說“九宮格”壁畫形式是為了更清晰地體現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那麼一面山牆的大幅壁畫帶給人的則是氣勢恢弘的大場面。
在濟南地區考察過程中看到的最壯觀的一方大幅彩色壁畫來自章丘西田廣村的龍神祠。該廟宇奉祀龍神,也就是俗稱的“龍王廟”。在廟內無梁殿的東西山牆上各繪有一方整幅的壁畫,其內容均是“龍神出游圖”。從其中西山牆上的壁畫可以看到:壁畫最左端是一輛駕馭著青龍的彩車,車內乘坐著龍王,青龍車之前是兩名手執“肅靜”“回避”皂板的衙役,而再前則是打著藩蓋的兵役,背著寶劍的童子,以及扛旗回望的兵丁,出行隊伍的頭頂還有駕著祥雲的各路神仙陪同,而壁畫的右上角還有一個正打開窗戶張望的百姓。
整幅壁畫構成了完整的一幅龍神出行的壯觀場面。壁畫從距地面半米處開始,上至拱券底部,呈正方形。雖然壁畫的下部由於潮濕而出現部分脫落,導致一部分人像模糊,但現存的壁畫中還是出現了二十余個形象各異的人物或鬼怪。每個形象都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形態表情、執物穿著都體現著各自的身份,實乃大幅古代彩色壁畫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