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瓊山牌坊
日期:2016/12/14 18:44:06   編輯:古代建築史海口海瑞故居南海青天牌坊
海口府城文莊路瓊台福地碑坊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牌坊是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一種建築類型。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口市瓊山區附近采訪時留意到,這裡作為海南曾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上曾豎立起數百個形制各異的牌坊。如今,雖時過境遷,其中絕大多數已毀於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但透過些許殘存的歷史遺跡和相關典籍記載,依稀能夠感受到曾經輝煌過的那個時代,能夠嗅到每一座現存的牌坊身上濃濃的文化氣息。
牌坊的文化內涵及象征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百姓俗稱為牌樓。《現代漢語詞典》中牌坊的解釋為:形狀像牌樓的建築物,舊時多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牌坊歷史源遠流長。據考證,牌坊的原始雛形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原始的門,最早記載於《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采用裡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叫做“坊”,類似於現代城市中的社區。“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
隨著城市的繁榮,坊門的建造開始講究起來,改由兩根高過門頂的高大華表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梁及門扇組合而成,後來門扇逐漸消失,僅剩立柱和橫梁,並發展成為沖天牌坊,這是古代牌坊最主要的形制之一。
到明清時期,隨著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學說和觀念不斷普及,牌坊的發展達到鼎盛,出現了大量多柱、多間、多樓牌坊。例如按照功能來分,可分為功德牌坊、貞節牌坊、名勝地名坊、家族牌坊等幾大類;按形式來分,可分為“柱出頭”式(也叫“沖天式”)和“不出頭”式,且無論出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亦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區別。
牌坊不是隨便而設。首先,被立坊人必須在地方上有一定的聲望或地位,符合褒揚條件,然後由地方鄉賢或官員呈報朝廷,經禮部擬名核定後,由皇帝下旨,按其規制才能正式立坊。牌坊的結構自成一格,通常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融合了古人的社會生活理念、封建禮教、傳統道德觀念、民風民俗等,具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並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由於各個地區民俗風情、經濟發達程度、氣候與建築材料等條件不同,全國各地牌坊分布的數量和形制多有差異。從現有的材料來看,瓊山古牌坊多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玄武巖雕築而成,因海南氣候多台風暴雨,為防倒塌,構件較多粗大笨重,並加有斜戗,中柱和戗柱的礎石連在一起,防止傾斜或下沉。從坊頂到礎石,一般都雕有各種吉祥圖案,如龍、魚、鶴、蝙蝠、祥雲、翠竹、蓮花等,有較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海外衣冠勝事,瓊山大舉立坊
據清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全島共有牌坊約550座,其中瓊山(指今海口市全境,包括屯昌等縣)242座,瓊山牌坊數約占全島總數的44%。據清宣統《瓊山縣志》記載,當時的瓊山縣共有牌坊339座(含已廢的16座),包括功名坊191座,貞節坊126座,名勝地名坊22座等,其中,府城地區有將近100座牌坊,約占全縣牌坊的三分之一。
為何瓊山府城會有如此多的牌坊?這與它是府治之地及文化教育昌盛有密切的關系。在封建社會,朝廷為了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大多會在衙署、祠堂等地奉旨立坊。府城是瓊州府所在地,當時除了祖籍瓊山的名臣鄉宦外,島內其它地方的名賢也會在此立坊,例如為定安籍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王宏誨所立的大宗伯坊、學士尚書坊;為陵水籍的明工部侍郎、兵部尚書廖紀立的冢宰坊;為原籍崖州(今三亞)的明太常侍卿、南京兵部戶部侍郎鐘芳立的少司徒坊、文宗坊等。此外,還有如南溟奇甸坊、瓊台福地坊、古珠崖郡坊、海濱鄒魯坊、海南第一禅林坊等名勝坊,都立在府衙、寺廟等顯眼的地方。
牌坊作為一道人文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特色。有史料記載,海南島的文化教育起始於唐初,但未形成規模。宋朝開始,島內普遍設立儒學。至明代,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科舉考試,以文取士,此時瓊州大地各類學校之多、讀書人之多、考中舉人進士人數之多為朝野矚目,被史學家譽為“海外衣冠勝事”。
瓊山作為當時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發展文教事業得天獨厚,是全瓊文化教育的中心和最高學府所在地,人才輩出。有數據可查,明清兩代,瓊山登進士56人,是全國這段時期登進士最多的縣之一。為了表彰這些文才學士,朝廷下旨為他們大舉立坊。例如,在府城地區單為邱濬就曾立過7座牌坊:少師坊、少傅坊、少宗伯坊、大司成坊、學士坊、廷魁坊和解元坊;南渡江邊的攀丹村,因唐胄世家累朝衣冠蟬聯,名人輩出,村中曾樹立過科甲聯芳坊、青雲坊、天衢坊、聯桂坊、聯壁坊、省魁坊、會魁坊、進士第坊、進士坊、青雲橋坊等10座牌坊;還有被譽為“海南牌坊第一村”的文山村,曾先後為名臣鄉賢樹立過15座牌坊。
除此外,瓊山古牌坊中,貞節坊也占有較大的分量,包含有貞節、節孝、節烈、節行、貞壽、孝友等類別,多為恪守“三從四德”的典型婦女樹碑立傳。
瓊山遺存牌坊,窺見昔日風貌
歷經自然災害的侵襲和人為毀壞,如今,瓊山古牌坊已大量損毀,少量殘存部件零星散落在村落荒野,有的大柱、坊墩、坊梁、頂蓋及牌匾等,被用來鋪路修橋、墊階做凳、壘台砌牆等,不禁讓人惋惜。所幸仍有少量古牌坊留存至今,讓人依稀可見到昔日風景。例如在東山鎮,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間立的“進士邦伯坊”目前仍基本完好,僅頂蓋一塊已缺,傳說是被龍卷風卷飛遠地;甲子鎮的“貞壽百歲坊”,據《瓊山縣志》記載是四座貞壽坊中僅存的一座,屬懸山式四柱三間石牌坊,正背面分別陰刻“貞壽”、“百歲坊”等,據介紹,此坊是清乾隆年間為高涵之妻、102歲的莫孺人所立,部分構件“文革”時被破壞,1997年由村民修補完好。
1982年至2002年,海口市和原瓊山市政府先後修復了四座石牌坊:一座是位於水頭村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邱濬墓前的“理學名臣”坊,原建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文革”時期被毀,1986年重修;另一座是位於濱濂村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瑞墓前的“粵東正氣”坊,初建於明萬歷年間,清光緒十一年、民國十六年、1956年曾多次重修,1966年秋被毀,1982年重修,現“粵東正氣”四個字是清四川人盛嗣昌書。這兩座坊都是四柱三間沖天式全石結構的。另外兩座是四柱三間懸山頂式全石結構的牌坊:一座是位於文莊路旁關帝巷口的“瓊台福地”坊,初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文革”期間被損毀,1978年府城居民曾在原址以磚石砌築兩柱作為象征性的復建,1984年底因文莊路再次擴建而被拆除,1998年,原瓊山市政府依明代風格復建,單樓四柱,每柱前後各有一條紋邊風掌,石碓瓦楞頂蓋,鯉魚鸱尾頂飾,坊面寬三間,坊匾面背均陽刻“瓊台福地”隸體燙金大字,敦厚莊重;另一座位於紅城湖路與朱雲路交叉口的海瑞故居廣場,2002年秋重建海瑞故居時,樹立了“南海青天”坊,其建築風格、模式與“瓊台福地”坊大致相同,威嚴雄壯。
此外,在府城大路街東豎有“金花村”坊,是邱濬故裡村民於1992年籌資建造的,四柱三間懸山頂式花崗巖全石結構,琉璃瓦頂,戗柱改由石鼓支撐,中門立柱刻有“金玉爭輝映雙壁,花枝競秀出眾材”,此坊既是金花村門的標志,也是緬懷邱濬海瑞的紀念性建築。
推薦閱讀:
西安影像之杜曲古鎮
南京高淳縣湯村的明代古庵
蘇州:故紙尤香過雲樓
銀川鼓樓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