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天壇-皇帝冬至祭天之所

天壇-皇帝冬至祭天之所

日期:2016/12/15 2:05: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天壇-皇帝冬至祭天之所

  古代帝王親自參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項:天地、社稷、宗廟。所謂壇廟,主要指的就是天壇、社稷壇、太廟;還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築。它們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變;今天所見,為明代制定。

北京天壇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於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須祭告天地,表示“受命於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禮。大司樂》雲:“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實是很晚以後魏晉時的事。

  北京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故宮同時修建,位於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實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這是不合於古制的。明遷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為矩形平面,北京則為圓形。天壇面積約270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築連接起來。

祈年殿

祈年殿藻井

  大祀殿初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黃色表示地,下檐綠色表示萬物。嘉靖時,改大祀殿稱祈谷壇,降為雩祭(求雨、求豐年)之所,另設圜丘為祭天之壇,形成今天所見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設地壇,實行天地分祭。嘉靖時,並建朝日壇及夕月壇分別位於北京東郊和西郊。清乾隆時,改建天壇,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欄干石作;祈谷壇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為一律青色。這一改使祈年殿獲得純淨統一的色調,更為莊重鮮明。現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毀後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撐著。殿內地面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中央的盤龍藻井遙遙相對。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徑15.6米。結構與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單檐藍瓦,殿頂也有鎏金寶頂,殿下也有台基和漢白玉的欄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這就是回音壁。

天壇皇穹宇

穹宇回音壁

 

天壇園丘壇

圜丘

  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石壇每層周圍都有漢白玉欄桿和欄板。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石塊全是九的倍數,據說,這是象征九重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