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天下第一碑”為何神秘隱身蘇州名山

“天下第一碑”為何神秘隱身蘇州名山

日期:2016/12/15 0:36: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蘇州靈巖山一處鮮為人知的密林裡,靜靜地立著一塊大碑,碑高近10米,碑文多達1.3萬字,古往今來被譽為“天下第一碑”。按照專家的說法,這種規制的巨碑,通常都是給親王級別的人物建造的,它的主人究竟是誰? 隨著這座巨碑的修復和保護,它背後的傳奇歷史也開始為人所關注。這座巨碑的石料來自何處?它是怎樣被從遠處運來的?“碑載船”的傳說究竟是真是假?歷經近千年,巨碑身上的這些謎團是否已經找到了答案?       山野密林裡的 一段寂寞傳奇       蘇州西郊有一座著名的靈巖山,山上有座靈巖山寺,香火很旺。春秋後期,吳王夫差就在山巅建造園囿“館娃宮”,據說是為了討西施的喜歡,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園林。靈巖山一帶至今歷史遺跡眾多,在山腳下就有一座著名的古墓,和它那被稱為“天下第一碑”的神道碑。       從蘇州出發到木渎古鎮一路向西到靈巖山,在山的西南腳下,一條林間小道蜿蜒著伸進郁郁蔥蔥的密林中。小道越行越窄,地上雜草叢生,還有腐敗的落葉。頭頂上樹蔭濃密,幾乎看不到天空。走了約有幾百米,在一個上坡處,記者看到形似一個大烏龜的石雕,雕刻精美,上面有逼真的龜殼紋路、祥雲、绫帶和人物形象。但是烏龜石雕有嚴重破損,頭部像被什麼東西敲掉了,露出一個大大的缺口。石雕周圍雜草足有半身高,幾乎漫過了這個大石雕。       蘇州民俗博物館副研究員沈建東告訴記者,“這個大烏龜其實叫赑屃,在古代被傳為龍子之一,好負重,一般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能在墓碑上使用赑屃的,一般都是親王級的人物。”       這個赑屃的背部有個明顯的凹槽,顯然就是當年放置石碑的地方。果然,順著破損的赑屃再往前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個大型的石碑,石碑高約有6米,寬約有6米,碑額有雙龍戲珠和祥雲浮雕,正面碑文分為兩部分,右半部刻“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幾個大字,左半部分則是殘破成幾塊拼湊的碑文,文字镌刻得較小,密密麻麻的,依稀還能認出一些。       如今所見的已不是“天下第一碑”的真面目。“現在這個碑,實際上是斷裂之後重新黏貼起來的,原來兩個部分是一個整體,而且是上下部分,所以高度很高,現在為左右分立,這是後來靈巖山寺妙真法師主持修復的形狀。”根據山頂之上的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提供的《靈巖山志》記載,1939年5月,大碑曾被飓風吹倒,碑石縱橫斷裂,碎成十幾塊,七年後由妙真法師邀集地方人士主持修復,用水泥嵌鐵箍膠合成並立兩段。       在大碑正前方的草叢裡,記者找到了赑屃那斷掉的頭部,據說這頭部足有千斤之重,花紋雕刻更加精美華麗。“這個烏龜頭斷掉很久了,我從小就看到它躺在這裡了,起碼是五六十年前就這樣了。”一個帶路的老太太介紹說。這位老太太是個專職的帶路人。由於此地隱秘,因此一些喜歡訪古探幽的人就讓她帶路,一般只要給她5元帶路費即可,她還會兼職做解說員,給你講解一些關於古墓和大碑的故事。       原來長眠於此的,竟是與岳飛齊名的韓世忠。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老人李根源遍訪古跡後表示,“紹興名將,以韓岳為最。一葬西湖,一葬靈巖,蘇杭山水為之增色。”自古有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岳飛和韓世忠皆為南宋名將,又分葬兩地,難道只是一個巧合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韓世忠葬在了蘇州?皇帝又為什麼要親自為他撰寫碑文呢?       皇帝親寫碑名, 左右丞相撰寫萬言碑文       曾任江蘇省考古學會理事、蘇州吳中區文管會副主任的張志新,一直傾心研究韓世忠的歷史,多次撰寫這方面的研究著作。用他的話說,“韓世忠名列南宋十大將軍之首,作為一位民族英雄,在功勞上絕對蓋過岳飛。”       韓世忠出生在國家衰敗、外患侵凌的北宋末年,18歲就參軍入伍了,攻克銀川、收復燕山,在抗擊金兵入侵中屢建奇功,他與梁紅玉的幾次成功戰役更是為後人熟記傳頌。可惜的是,當時南宋朝廷並不熱心抗金,以致忠將岳飛和韓世忠受到迫害。張志新告訴記者,韓世忠辭官後,就和梁紅玉歸隱蘇州滄浪亭,他的兒子也在蘇州為官。1151年韓世忠在蘇州病逝,死時雙手指頭不全,身上傷痕如同一張地圖,這些都是韓世忠在戰場上血拼的鐵證。“韓世忠功勳蓋世,在他生病期間,還有記載說宋高宗曾前來看望他,並由皇帝敕葬在蘇州。”不到兩年,一代巾帼梁紅玉也抑郁而終,同眠靈巖山下。       “但是真正給韓世忠建碑,則是後來的事情了。”張志新介紹,1162年,宋高宗讓位,宋孝宗即位,他雄心勃勃,希望能夠恢復中原,於是開始繼續北伐,收復了安徽的一些失地,並任用主戰派周必大為左丞相。宋孝宗還在皇宮辟出一塊地方叫選德殿,無論是多大的官員,都可以在這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直接寫好粘貼在牆壁上,他會經常進來觀看並組織討論。當時,周必大就建議出於政治需要,應當為高宗時的冤獄進行平反,對已故抗金名將改封。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世忠被封為蕲王,劃靈巖山為賜山,並為其在山下豎立巨碑紀念。在選德殿上,宋孝宗親自為他書寫了“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這十個大字。       宋孝宗命右丞相趙雄為韓世忠的神道碑撰寫碑文。為此,趙雄閉門謝客,反復構思,幾經修改,終於以“宋故揚武翊運功臣太傅鎮南武安寧國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鹹安郡王食邑一萬八千三百戶實封七千二百戶進封蕲王谥忠武神道碑”為題,寫出了一篇共計13900字的碑文。       石材太湖島嶼開采, 運輸全靠“槓桿原理”?       “韓世忠巨碑石材肯定不是我們木渎出產的,應該是外地運輸過來的。”在采訪中,靈巖山所處地木渎古鎮文物界人士這樣強調。       對於巨碑和赑屃石材的來源以及镌刻情況,眾多專家也表示不知情。參與修復韓世忠墓園的金山石匠徐金木,則提供了較為可信的推測:“從石料上看,韓世忠神道碑和底座赑屃均是青石,也就是俗稱的石灰石,在宋代,這種石頭產於兩個地方,一是無錫的宜興,一為太湖中間的西山島上。根據匠人就地取材的原則,肯定首選西山的石頭。”       徐金木說,那個時候也沒有放炮的技術,全憑著手工開鑿,然後再一點點把這塊石料摳出來,頗為艱難。       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同樣也是用石頭建成的,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開采、運輸石料的呢?根據史料記載,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主要是石灰巖和花崗巖,采石場都位於尼羅河沿岸。石料是用鑽孔膨脹法開采的:用       銅鑿打孔,然後塞入干燥的木楔,再向木楔上澆水借助張力使巖石裂開,從而獲得石材。       對此,徐金木認為,像韓世忠碑這樣大型的石材不太可能用該方法,因為石頭太大了,還有就是在山上很難弄到這麼多水,最有可能的是選材時就要看四周是否有天然裂縫,然後實施人工開鑿,最後選擇堅硬的木材,譬如榉樹,制成若干根槓桿,順著裂縫撬動,同時在石頭的上方套繩索拉動,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完整開采。而且像這樣高規格的碑材石料,是不能有任何瑕疵和傷口的,甚至有可能要到半山腰才能獲得優良的大塊石材。       開采出來後,要考慮的就是運輸問題。根據粗略估計,太湖西山島石材廠距離現在的木渎古鎮起碼也有六七十公裡,“那個時候這樣大型的石材全憑船運,走水路經太湖到城外各航道,然後到達木渎古鎮碼頭。”徐金木估摸了一下,以石碑40厘米厚度計算,重量應該在30多噸,還有赑屃石材重量至少也要十幾噸重。這麼重的石材是如何運輸的?       在當地,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碑載船”。說當年運碑的是一艘大船,碑石放在船上,船身吃水正好齊舷,再加上船夫,載碑之船竟無法行駛。在這當口,有個聰明不亞於曹沖的人想出了別具一格的辦法,將碑石系在船底,以碑載船,人立在船上撐行,才把此碑石運到了目的地。於是有人認為,這個傳說甚合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律,因為以船載碑石,恰到船舷,說明此船的載重只能是碑石的重量,已無法增加撐船的船夫了,如果將碑石放到船底,水的浮力正可以減輕一點碑石的重量,這樣船夫就可上船撐船了。但是,這麼重的碑石要怎麼系在船底,以什麼做繩索,如何系法,那都是謎了,沒人能說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