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運漕古鎮的袁公館
日期:2016/12/14 18:43: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運漕古鎮上多是明清時期的普通古建築,但有一處是個例外,就是位於運漕鎮西側、運漕中學附近的袁公館,它不僅是鎮上唯一的一座三進、擁有前後花園的深宅大院,還因為它的“洋氣”派頭,還因為它和李鴻章的不解之緣。
西洋建築中暗藏玄機
“到了運漕,一定要看袁公館,因為它既是代表又是特例。”運漕鎮宣傳辦工作人員張德林帶著我們,七拐八彎,最後由一個小巷子出來,到達了一個外表破舊的建築跟前。
眼前的這個二層樓房整體色調灰蒙蒙的,牆面的粉刷大部分已經脫落,門窗破敗不堪,大門左邊的房屋已經完全損毀,被別的建築取代。抬頭往上看,二樓的木質欄桿早已腐朽,看上去隨時都有掉落下來的可能,走廊上的頂棚只剩下零零散散的一些木條子。在樓房周邊,還有胡亂一氣的電線、電表之類。別說公館了,就連最基本的能住人的房屋都算不上,這樣的建築能有什麼特別之處?
張德林告訴我們,現在的袁公館的確有點潦倒,但它卻是運漕鎮上唯一的一座三進式深宅大院,除了30多間房捨,還開辟有前後花園。“袁公館前門位於古鎮西街,後門直接抵到秦家塘,面積很大。”
在張德林的指點下,我們發現袁公館主體建築為徽派式樣,但主樓的拱門、廊柱以及窗楣等細節處,則是帶著明顯西洋氣息的浮雕。“除了運漕本地少見的西洋風格外,袁公館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張德林說完,指向主樓地基以上的一段灰磚問道:“你們知道這是干什麼用的嗎?”
因為緊鄰裕溪河,我們想當然認為這些灰色磚塊是抬高地基,具有防潮功能。張德林解釋說,這些灰磚是房屋地基下面的一圈矮牆,其中有幾塊磚留有透氣孔,裡面可以存放貨物,必要時候,人也可以躲進去。聽了張德林的解釋,我們再仔細看這些磚,發現灰磚比平常的磚大很多,從地面往上共有四層,整個高度應該在一米上下,但因為顏色和牆體接近,如果不是磚上的透氣孔,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挨近透氣孔,借著室外的微弱光線,我們隱隱約約看到內部空間不小。
張德林說,袁公館的這個“地下掩體”是運漕人的保護所。原來,在抗日戰爭時期,無惡不作的日寇到處燒殺搶掠,而一旦碰到日軍進入古鎮,一些婦女、兒童和青。
年就會躲進這個地方躲避,“據老人們回憶,這裡先後藏過數百人。”
袁公館過去曾是運漕人的保護所,現在它也是運漕的標志性建築之一。那麼,這個名門大宅的主人是誰呢?他出於什麼目的要建造這樣帶“機關”的房子呢?張德林說,袁公館的主人也是名人——晚清江西提督軍門袁世坦,他修建這樣的房子跟家族一段經歷有關。
他是李鴻章救命恩人
袁公館主人袁世坦是江西提督軍門,但此君能坐到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員的這個職位,還需要感謝他的叔叔袁百順,因為袁百順是清廷第一重臣李鴻章的救命恩人。
《袁氏家譜·百順公傳》記載:“鹹豐年間,粵寇(太平天國)之亂蔓延數省……鄉相國李文忠公治兵東關失利,匿公家屋。賊至,公詭謅之,賊遂去……”這段記錄,再現了李鴻章治兵之初頗為尴尬的一段往事。
從1853年開始,安徽已成太平軍的主戰場,李鴻章領著從家鄉合肥帶出來的近千名團練與太平軍在運漕、東關、巢湖、含山一帶打過大小幾十場戰斗。其中最後一次交手,李鴻章在運漕遭遇了數倍於己的太平軍李秀成部,被太平軍打散的李鴻章慌不擇路,狼狽逃跑,最終跑到運漕商人袁百順的家中。
眼看太平軍就要追上來,袁百順立即將李鴻章藏入自己家中的地下室,並機智地用言語把追兵支走,最終救了李鴻章的性命。太平軍離去後,撿回性命的李鴻章對袁百順千恩萬謝。其後多年,已官至一品的李鴻章由漢口護送母親靈樞回家鄉安葬,在經裕溪口入運漕河而途經運漕鎮時,還特意上岸至袁家拜訪,再度感謝了當初的救命之恩。
“袁、李二人的過命交情讓袁家成為運漕名門。”對運漕古鎮頗有研究的含山縣工商聯主席鄒曉流說,袁百順的後輩也同樣得到了李氏的蔭庇,袁百順侄子袁世坦投身淮軍,一路高升,後來坐到了江西提督軍門。袁世坦能一路坦途步步高升,與李鴻章對他的提攜,以及李鴻章屬下對他的關照不無關系。
鄒曉流告訴我們,除了正史和袁氏家譜中的記載,在運漕民間,還有許多李鴻章和袁家的故事。比如有傳言說:袁百順原籍肥東撮鎮,李鴻章老家在肥東磨店,撮鎮與磨店在地域上相去不遠,二人原是老鄉。
又有這樣的傳說:太平軍追兵走後,袁百順用運漕鎮洪儀泰糟坊釀制的“大麥燒”為李鴻章壓驚,李鴻章大難不死,面對恩人冒死相救和一片盛情,不知是劫後余生,還是酒香誘人,連喝了3大碗,並一連聲稱贊“好酒!好酒!”後來送母親靈柩回家路過袁家,還特意要了幾壇“大麥燒”帶著。
說還有一次,袁百順宴請李鴻章,席間李鴻章問運漕習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何意思,袁百順解釋說運漕這裡有早上喝茶(用肚皮包水)、晚上泡澡(用水包皮)的習慣,言畢,滿席皆笑。酒酣之際,李鴻章順口念道:“杯酒藉澆胸磊塊,枕戈試放膽輪菌。愁彈短铗成何事,力挽狂瀾定有人。”袁百順心道:李公將來定是個人物。
這些傳言,雖不十分可信,但卻分外傳神。
我們知道,一個城鎮的發展歷程,某種程度上是通過一些標志性建築來體現的,而袁公館之於運漕就具備這層意思。袁公館,既是袁家財富積累的象征和家族顯赫的亮點,也是運漕在那段特定歷史中的一座紀念碑。一座袁公館,拯救了落荒而逃的李鴻章,李鴻章大難未死而知恩圖報,又推動了袁家以及運漕的振興。
歲月的沖刷,袁公館已然破敗,但它依然透著一股典雅和滄桑,因為它是作為歷史見證者而存在的。
離開袁公館的時候,張德林告訴我們,鎮政府得到明確消息,如果運漕有意恢復袁公館的舊貌,旅居海外的袁氏後人願意出力,並將無償捐獻一些古物。
推薦閱讀:
珠海斗門老街
東莞千年古村 中堂鎮潢湧村
宜賓古城的墮落
龍尾關:大理的老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