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明十三陵-氣象宏闊的肅穆陵群

明十三陵-氣象宏闊的肅穆陵群

日期:2016/12/15 2:05: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明十三陵-氣象宏闊的肅穆陵群

明十三陵門

  明初,營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鳳陽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遷都北京後,在昌平天壽山形成集中陵區,稱“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形制。十三陵距北京約45公裡,陵區的北、東、西三面山巒環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據崗巒,面向中心——長陵。長陵(明成祖)據天壽山主峰前,其南6公裡處,有崛起對峙的小山兩座,成為整個陵區的入口。環抱的地形造成內斂的完整環境;整個陵區,南北約9公裡,東西約6公裡,結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應,成為氣象宏廓而肅穆的整體。

明十三陵 神道及石像生

 

明十三陵神道石像

  長陵營建之初,可能有一個總體布局設想,但是十三陵的形成現狀,主要是其後約一百年後嘉靖年間的經營。整個陵區的入口起點,是山口外一座五間石牌坊,正遙對天壽主峰;這是石牌坊中的上乘作品,建於嘉靖年間。自此往北,神道經大紅門、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對,有馬、駱駝、象、武將、文臣等)至龍鳳門(相當棂星門),均為嘉靖年間陸續補充完備。神道自牌坊至龍風門約2.6公裡;自龍風門至長陵約4公裡,途經山洪河灘地段,無所布置。神道是以長陵為目的而設,但隨即成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單獨設置石象生、碑亭之類,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處。而為清代仿效。神道微有彎折,因為道路在山巒間前進,須使左右遠山的體量在視覺上感到大致均衡——因此,神道略偏向體量小的山巒而距大者稍遠。這種結合地形的細膩處理,顯然是從現場潛心觀察琢磨而來,不是簡單閉戶作圖可辦到。重視直感效果,這是古代建築藝術的寶貴經驗。

長陵

長陵

  長陵為十三陵中最宏偉一處,規模且超過孝陵,是可作為明清各陵代表。陵建於1424年前。陵園由牆垣包繞,其前,南方的方門三孔,入門庭院內設神帛爐;北為稜恩門,五間歇山殿,入門為稜恩殿,為最高等級殿宇——九間重檐庑殿。殿面闊九間,計66.75米,進深五間,計29.31米;其面積稍遜於故宮太和殿而正面面闊超過之,故體量感覺則大於太和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一。長陵稜恩殿的用料和工程質量則為太和殿不能企及;殿內十二根金絲楠木柱,最大四柱直徑達1.17米,高約23米,質量之高形體碩大,為歷史僅見。此殿經雷擊焚燒、地震,迄今無閃失傾斜,工程質量很高。殿的造型莊重舒展,也屬上乘。

長陵方城門樓

  過稜恩殿,為寶城前院。方城明樓前設五供石台。明樓實際是碑亭,不是如孝陵的享殿,不作祭祀行禮用,平面改為方形。自此,上宮獻殿實際已取消,僅用“五供”象征祭祀用物,祭祀集中於下宮,上下宮合而為一。清陵則完全繼承改變了的明陵制度。

  自明代以後,不再見方上陵體,寶城皆圓形。長陵寶城直徑達300米,特為宏偉,為明清陵墓之冠。其下為地宮。明陵封土深厚,石券堅密,尚未遭破壞。

定陵

  定陵的修建,從萬歷十二年起到萬歷十八年(1584—1590年)止。工程共耗費白銀800余萬兩,相當於萬歷初年兩年的全國田賦收入。其主要建築有:石橋、碑亭、陵門、稜恩門、稜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主題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神廚、神庫、宰牲亭、祠祭屬、神宮監等附屬建築,或在陵前,或在陵之左右。現除石橋、明樓、寶城、地宮保存完好外,其他建築僅存遺址。

明定陵

  明樓高21.32米,是整個陵墓的標志,坐落在方城之上,距地面約10米,黃色琉璃瓦,歇山重檐頂。斗拱、飛頭、椽子、額枋等全部為石料雕刻而成,然後加飾彩畫,幾堅實又美觀。

  地宮是陵墓的主要部分,開掘於1956年,是十三陵中第一個被發掘出的帝王陵墓。1959年正式建成定陵博物館。

  定陵為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及永陵(嘉靖)的第三位,其地宮結構是可代表明陵規制。墓室以一個主室和兩個配室為主體,主室前有甬道,門三重,地宮結構為石砌拱券。除石門有檐楣雕飾外,樸素無華。

  地宮在地下27米,由前、中、後和左右5個廳組成,構築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全部用石頭起券,殿高7.1米,寬6米,長為26米,各自中間有一個用漢白玉壘起的棺床,長17.4米,寬3.7米,高0.4米,棺床平面用金磚平鋪,中央有一長方形孔穴,內填黃土,稱為“金井”。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進入中殿,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一副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雲龍大瓷缸。缸中原盛香油,油上的小銅瓢和燈芯有銅管相通,即“長明燈”。後殿是地下宮殿最大的一個殿,是地宮的主要部分,高9.5米,長30.1米,石券最大跨度達9.1米;施工質量好,迄今完好無損。地面鋪磨光花斑石。棺床正中央放置朱翊鈞的棺椁。孝端、孝靖兩皇後的棺椁,分別置於朱翊鈞棺椁的左右兩側。三具棺椁的周圍,放著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

  前、中、後三殿之間,各有一道石門,門的結構相同,是全部用石頭構築成的券門。

  前、中殿由地面至券頂,各高7.2米,寬6米,共長58米,地面是“金磚”鋪地。“金磚”又叫澄漿磚,是明代宮特地在江南燒造的一種方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