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廟
日期:2016/12/15 2:05:32   編輯:古代建築史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按周制,位於宮門前左(東)側。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 |
太廟正殿 |
除殷墟、二裡頭、周原有可能為宗廟的遺址外,較為明確的遺址,應為西安漢長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廟”遺址。遺址有十一組,每組均為正方形地盤,四周有牆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門;院內四隅有附屬配房,院正中為一夯土台,主體建築仍采用高台與木結構結合的形式。每組邊長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規模相當大。這種有縱橫兩個軸、四面完全對稱的布局方法,大約是當時祠廟的通例;並且可以見於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壇的平面形式等。
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約是魏晉間事。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原在廟內兩廂別立夾室“儲”貯放已祧神主,後世則另立祧廟於殿後。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祭宗廟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漢代已有;明清太廟兩庑,是平日貯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宮紫禁城前出端門往東,經太廟街門進入太廟區。此區於太廟垣牆外滿布古柏。用常綠樹叢造成肅穆氣氛,是古代建築綠化的成功經驗。進入太廟戟門,則庭院空敞,與垣外適成對比。
![]() |
太廟井亭 |
太廟占地約十六萬五千平方米。太廟本身由高達9米的厚牆垣包繞,封閉性很強。南牆正中辟券門三道,用琉璃鑲貼,下為白石須彌座;凸出牆面,線腳豐富,色彩鮮明,與平直單一的長牆強烈對比,十分突出。這一入口處理是相當成功的。入門有小河,建小橋五座;再北為太廟戟門,五間單檐庑殿,屋頂平緩,翼角舒展,尚為明代規制。
入戟門為廣庭,北上為太廟正殿,原為九間,清代改為十一間重檐庑殿,與太和殿同屬第一級而尺度稍遜。殿內列皇帝祖先牌位,置龍椅上,代表生人。殿內用黃色檩香木粉塗飾,氣味馨芳,色調淡雅。牌位以西為上,分昭穆而列,平日則存於殿後寢宮。寢宮以北,用牆垣隔出一區為“祧廟”。正殿前東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時用為陪祀。
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