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處於變革中的博物館 在網上"慢慢地享受藝術"

處於變革中的博物館 在網上"慢慢地享受藝術"

日期:2016/12/14 9:45: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處於世界變革中的博物館”。關於這一點,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陸建松有話要說。
    陸建松參與了國家博物館等40多家博物館的設計和規劃,他認為,相比較發達國家博物館在技術方面的應用,國內的博物館實在走得太慢了。“新技術正成為國外博物館拓展服務的工具,而國內的博物館卻仍然停留在辦展覽就是服務公眾、就是為公眾提供教育機會的階段,甚至連博物館的網站也辦得乏善可陳。”
    辦博物館不只是辦展覽
    打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網站,只見最顯眼的位置上有個欄目,讓你選擇自己屬於哪種參觀對象。如果是3歲到18歲的個人,博物館會推薦3種不同的參觀路線;如果是家庭,博物館設有專門的參觀路線和家庭參觀活動,每周更新一次。而在大英博物館首頁,則有專門的兒童在線,方便兒童通過“歷史文化發現之旅”尋找感興趣的參觀方向。
    但在中國的博物館主頁上,除了展品介紹和樓層分布圖外,能吸引未成年觀眾的內容幾乎為零。陸建松教授說,現在任何時候想去博物館都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在數量上,上海有近200家博物館,全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超過3000家。但去博物館之前想要設定一下參觀路線,那就難了;如果還想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游覽路線,那就更難了。“基本上不逛完整個博物館是不會知道自己想看什麼。”如果想在網上博物館“預覽”一番,那也不容易——不管國家博物館還是上海博物館或者著名的南京博物院,網上展品只有掰著手指頭就能夠數清的幾件。
    “中國的博物館向來以收藏和研究為主要目的,新技術對於國內博物館的影響,大概只體現在布展方面,公眾科普和教育似乎並不是博物館的服務項目”,陸建松教授感覺十分無奈,他曾經向一些博物館負責人提過建議,但他們的反應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辦幾次展覽自然起到教育功能了”。
    教育是博物館的一大功能,記者了解到,我國近年來也十分強調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開發,連續多年在這方面的投入都達到20億元左右,但到最後都變成了“多辦幾次展覽”。陸建松教授歎氣:“根據調查,再好的展覽,一般觀眾也就看個兩次,會去看第三次的少之又少。”
    博物館“上線”覆蓋更多人    從事網絡博物館項目研究的復旦大學鄭奕博士告訴記者,對國外不少著名的博物館來說,網站已成為博物館功能發揮不可缺失的一環,引導他們更富有成效地前去考察。更重要的是,網站為那些不能前往的公眾提供了相對公允的學習體驗機會,盡可能地實現博物館教育覆蓋面的最大化。 
     以史密森博物學院網站為例,2009年該網站的年訪問量就高達1.88億人次,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可在史密森主頁上通過“谷歌翻譯”選擇浏覽語言,共有50國語言之多。
    去年下半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0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改版後的網站全面上線,號稱要成為“觀眾樂於訪問的藝術殿堂”。工作人員為此次網站改版上傳了多達200萬件的藏品圖片和文本信息,幾乎涵蓋了該館所有館藏。
    從收藏到激發創意和靈感
    最近一份關於參觀者的調查顯示,觀眾更願意使用網站的便捷功能實現他們在博物館的活動中學習的願望。而對於先行一步的博物館來說,技術也並不僅僅局限在把博物館“搬”到網上,建設虛擬博物館。
    不少藝術博物館正在設法通過高科技的發展,創造條件使人們回歸“慢慢地生活”。華盛頓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有關負責人就說,他們推出了一些項目,鼓勵人們在網上預約研究某個展品,尤其鼓勵全家人一起來,花費一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研究某一件藝術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為他們提供服務,當然也鼓勵他們自己討論,進而讓“慢慢地享受藝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和參觀者事先計劃好行程,這也許就是技術從快到慢的一種奇妙的影響。”
    而現代藝術博物館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是,由藝術家來教授人們如何在iPhone上或者iPad上用畫筆作畫,這個課程可以讓人們了解到藝術品的創作過程。這一項目的負責人說:“你很難想象,我們最近的一個關於戰後美術作品的課程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來參加,從伊斯坦布爾到紐約的郊區,這些線上課程的學員們甚至一起相約見面,或者看展覽,然後在社交網站上分享他們的經歷。”
    新技術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多從事藝術教育以及科普工作的可能性,陸建松教授認為,博物館正在從藝術品收藏轉變為激發人們的創意和靈感的地方,而要做到這些,網絡技術是個更好的中介。比如在appstore,最熱門的下載中就有洛杉矶藝術博物館的“artmuseum”——這個軟件裡有該博物館館藏的近兩千件藝術品包括介紹。“關鍵在於,你讓技術去做了什麼。”陸建松教授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