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古城紹興

古城紹興

日期:2016/12/16 19:20:4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古城紹興

古城紹興在地圖上位於浙江中北部,東接寧波,西臨杭州,距上海232公裡。紹興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古城紹興歷史悠久,建城2500周年。7000多年前,紹興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東巡到苗山,會集諸侯,計功行賞,將苗山更名為會稽山,大禹三過家門的故事廣為流傳。禹的葬地就在紹興的大禹陵,每年谷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禹大典。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興邦,范蠡督建都城,市內的府山就是原越國都城。秦漢時置會稽郡,隋朝稱越州,直至晚唐。南宋時越州兩次成為臨時都城。公元1130年,宋高宗趙構取“紹祚中興”之意,升越州為紹興府,並於次年改元為紹興元年,紹興由此得名。市區古民居建築群保存完整,有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八字橋直街歷史街區、西小河沿歷史街區、魯迅故裡歷史街區、石門檻歷史街區,書聖故裡歷史街區是體驗紹興古越風情的絕佳去處。





        古城紹興歷史上名人輩出。如越王勾踐、王充、王羲之、謝安、賀知章、陸游、王冕、楊維桢、王陽明、徐渭、陳洪绶、任伯年、章學誠、近現代徐錫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魯迅、周恩來、范文瀾、馬寅初、竺可桢等。毛澤東盛贊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眾多的名人故居、古跡、文保單位星羅棋布,紹興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紹興素以"文化之邦"著稱於世,擁有越劇、紹劇、調腔、蓮花落等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劇種,其中越劇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每晚在沈園之夜上演的堂會-《沈園情》受到了一片贊譽。



        古城紹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四面環水,內河縱橫交錯,譽為“漂在水上的古城”,烏篷船是水上特色交通工具,就如威尼斯的剛果拉。史料記載,在清光緒年間紹興城內就有橋梁229座,紹興石橋之多,堪稱全國之最,著名的有八字橋、廣寧橋、寶珠橋、謝公橋等等。歷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詩人都留下了贊美稽山鑒水的絢麗詩篇。古城紹興的主要景區有魯迅故裡、東湖、蘭亭、大禹陵、沈園、中國黃酒城、名人故居、越王城等。
        古城紹興歷史文化悠久,越鄉風情濃郁,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全市主要節會有中國水城風情節、蘭亭國際書法節、黃酒節、國際紡織博覽會等。


古城紹興,中國年齡最老的古城之一。2500 年前,越國大夫范蠡受命“築城立郭,分設裡闾”,從此將紹興砌進了中國古城史。這是古越之地、文物之邦。漫漫歲月留下多少珍貴的遺跡,真可謂星羅棋布。巍峨的寺塔、蒼勁的石刻、軒昂的府第、雄偉的殿宇,乃至一條深巷、一個台門、一株古樹,無不傳送著歷史的悠悠回聲……
古城 王城味
傳奇故事
輕啟千年古城門,西施撥弄歷史琴弦。紹興古城傳奇何其多,其中: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成就霸業家喻戶曉,傳為佳話





一條老街沿著河岸延伸,悠悠長長且直且彎。鱗次栉比的商店,青石板鋪砌的路面從商店的屋檐或雨廊下通過,古老的水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裡,趕集的人們熙熙攘攘,一半在石板路上溜達,一半在腳劃烏篷船裡晃悠。
古民居
紹興的古民居大都呈台門故居,石級台階,黑漆大門,青磚粉牆黛瓦。典型的江南風情,入夢,入畫。
歷史街區
現保存完好的歷史街區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要有倉橋直街、八字橋直街、西小河沿、石門檻、魯迅故裡。其中倉橋直街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遺產保護獎”
古橋
“垂虹玉帶門前事,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是橋鄉,平均每1000 平方米就有6.3 座橋,紹興是蘇州的2 倍,是威尼斯的5.5 倍。煙雨時分,座座石橋橫跨碧波,戶戶民居臨河而築,風簾翠幕,水天一色。從步石、牽橋、梁橋到拱橋、三腳橋、八字橋等等,一座橋就是一段歷史典藏,一個城市章節。攬橋思古,憑橋懷遠,接通的是天上人間,歷史現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